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修毗钵舍那观,是佛教徒超越一切世间法的一个力量


修毗钵舍那观,是佛教徒超越一切世间法的一个力量

「分别体相」,以你内心的分别为它的体相,这句话怎么讲呢?这句话很有意思。比如我心里头以莲花为所缘境,坐在这里,或者眼睛闭上了,我就想一个莲花在这前面,那么这个莲花就是以你的分别心为它的体相,不是以地、水、火、风,为体相的,这个莲花。那个水里面,那个河流里面那个莲花,那是地、水、火、风;你心里面想这个莲花的时候,这个莲花不是地、水、火、风,是以你的分别心为它的体相。怎么知道呢?因为你若不分别的时候,这个莲花就没有,就是没有的。

我修白骨观,修白骨的时候,我坐在这里内心想,就是有个白骨出现,那么肋条骨是一条一条的,乃至到那个脚的骨头也是一条一条的,就现出来。真有一个白骨吗?实在是没有。就是你心分别,你作如是观的时候,就有一个白骨;你心里面不想,不想就没有。所以就知道那个所缘境以心为体相,以内心的分别为体相。

说我静坐的时候,忽然间看见佛来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还同我说话呢。你一睁开眼睛不想的时候,那有佛?也是你的分别心为体相,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金刚经》上这句话就告诉你,这所缘境都不是真的。但是你没有所缘境不可以,有所缘境这样修,这样修,就提高了你的程度。

但是从佛法的理论,世间上统统都是分别心为体相,都是分别心,那么离开了分别心,另外没有一件事可得,所以说是「即所知事,分别体相」。什么叫做所缘境?所缘境那个体相是什么?就是你的分别心,你自己的分别心分别你自己,但是看上去好像不是分别心,这个所分别的是另外一个东西,好像!实在不是,离开你分别心,另外没有东西,「即所知事,分别体相」。

这个修行这件事,这是佛法里面的修行。佛法里面的修行,这种境界是超越了世间上的一切境界,超越。如果我们不修这样的毗钵舍那观,我心里面能寂静住,得四禅八定了,你不修这个毗钵舍那观,你不能超越世间。因为你心里虽然有定,但是你心里面还是认为看见色有执着心,听见声音也有执着心。一切的分别境界,你都不知道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你还认为是真实的,那就不能超越世间,你不能超越。你得到了那么高的禅定,你还有神通,你也不能超越世间,你还是个生死凡夫。因为什么?因为你的思想和世间人一样,还是有执着。你有执着,你就有贪、瞋、痴,有贪、瞋、痴你就要流转生死。所以修毗钵舍那观,是佛教徒超越一切世间法的一个力量。
释观如法师

2010年7月27日星期二

宽恕,真的那么难吗?


主題:寬恕,真的那麼難嗎? / 開照比丘 美國-羅城 26/07/2010

遠在美國靜修,文信傳來消息告知事關杨伟光將會今8月份執行死刑,心里感受是沉重的在此與大家分享多年來與死囚們的接觸心得。

無疑楊偉光錯了,而且是大錯。請問除了聖人,誰能無錯?

杨伟光的錯,錯在他是凡人.

所謂‘凡人’即是「被眾多煩惱束縛而不得自在」的人

他的身體沒有錯,他的在於心智未成熟

錯在一個「貪」字

他的錯,確實把他‘困進一個入口’

一旦犯錯,心中有數,必有被‘懲罰’的一天

這一錯,讓他看到生命的意義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人皆知

如今有了悔意,最最需要的是“重生”的機會

從“新”出發,回饋社會

別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如果他是你的小孩

如果他是你,應該怎辨?

刊登於12.08.2010『南洋商報』
http://www.nanyang.com.my/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174326&sID=55&cID=212
主題:寬恕,真的那麼難嗎 / 開照比丘 美國-羅城

遠在美國靜修,文信傳來消息告知事關杨伟光將會今於8月份被執行死刑,心里感受是沉重的。在此與大家分享多年來與死囚們的接觸心得。
無疑楊偉光錯了,而且是大錯。請問除了聖人,誰能無錯?
杨伟光的錯,錯在他是凡人.
所謂‘凡人’即是「被眾多煩惱束縛而不得自在」的人。
他的身體並沒有錯,他的錯在於心智未成熟,
錯在一個「貪」字
他的錯,確實把他‘困進一個入口’
一旦犯錯,心中有數,必有被‘懲罰’的一天
這一錯,讓他看到生命的意義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人皆知
如今有了悔意,最最需要的是“重生”的機會
從“新”出發,回饋社會
別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如果他是你的小孩
如果他是你,應該怎麼辨?
人生的痛,痛在浪子不回頭,誤入歧途
人生的美,美在“浪子回頭金不換”
對一個‘浪子肯回頭’不就是社會所期待的嗎?
錯已錯了,給他一個機會,真的那麼難嗎
請記得,何況,你我皆是凡人不是聖者
犯錯,是應該為其所犯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
意即受到懲罰
然而,“有人道”的懲罰不應該有「死刑」這一方法
重的懲罰有很多方法,所謂文明就是在人的智慧所在。
以嗔止嗔,只能暫時發洩心中的恨,不能化解彼此的問題。
「死刑」給我的感受是
針對「敵人」是的一種合理的「報復」行動
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懲罰的用意是讓人“反省”而不是讓他的生命結束
監獄不只是「關」,而是因有所「教」才顯現出人類文明提昇
當一個人被貪嗔痴所征服時,像是個瘋子,喪失理智
對一個從錯誤中醒覺過來,真心懺悔過來的人,是心智成熟的起點
以一個無犯錯的人,嗔恨已犯錯者
當作是有理由的嗔也是一種修養內涵不夠
有一句話說:若是他肯回頭,何需我大慈大悲
走入監獄與死囚們見面,約有二十二年了,
傾聽他們的心聲,悔過聲
他們皆有共同的心愿,‘請給我一個機會’
在他們最須需要的時段,心靈尋找依歸
宗教的出現給予了關懷
讓我看到他們不曾擁有的勇氣
死刑雖給他「醒」,卻不是給他活,而是一生的終結
宗教的力量,讓「迷失者」再生,看到人生的意義
也讓你我看到人性的一面
多年來與死囚們相見,看到了他們的轉變,家人多麼的安慰
當眾生處在生死邊緣,也正在檢驗的你我的「慈悲」展現
一人力量有限,眾多的力量一起喚醒社會大眾做慈悲的修煉。
而佛教的特色也正體現在慈悲這一點。
所以佛教徒更應積極呼喚
我的感受是“寬恕,真的那麼難?”

2010年7月26日星期一

e时代之僧俗两面观


副刊-(佛教当代关怀座谈会)

佛教当代关怀座谈会

主题:“e时代之僧俗两面观”

主讲:开照法师vs王书优博士

【前言】

今年(佛历2554)的沙巴与纳闽佛陀日庆典可说是在古达佛教会全体佛友万众一心,振动心翼的努力下成功举办。

在许多精彩的庆典活动当中,“佛教当代关怀座谈会”,可说是特别深具意义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佛教领袖关怀社会,回应时事课题的一个最佳平台。

今年座谈会的主题是“从e时代谈佛教之僧俗两面观”。主讲人是开照法师与王书优博士,主持人是谭文信居士。

僧信互动两相护

开照法师的讲演内容主要是在谈出家僧伽与在家信众之间应有的良性互动。法师首先解释“僧”的定义。狭义的“僧”是指过着佛制戒律生活之出家人。而广义的“僧”则是指不分出家、在家,只要对法有所体证,因而“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的,都是世尊弟子僧!

由于出家众与在家信众都是佛弟子,彼此之间,一定会有互动。如果其中一方的品德出现问题时,另一方是可以表示不满或进行制裁的。比如说,如果某个在家众毁谤三宝,同时作出种种不利于比丘之恶行,那么“僧伽若欲,则可作覆缽”,意即不接受此人之供养,也不去教导他,直到他肯发露忏悔为止。另一方面,如果有僧人言行不如法,“优婆塞若欲,则可说不喜”,意即表达内心不满。

由此可知,佛教僧俗之间,是一种伦理关系而非特权制约。因此佛教主张众生平等,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并非虚言或政治口号而已。

佛教僧俗之间既然是伦理关系,就应该要懂得自护护他。法师引用了《小部·如是语第107经》来作勉励。

“诸比丘,诸婆罗门、居士对你们有许多助益,因为他们供养你们衣服、饮食、住所、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你们对诸婆罗门、居士也有许多助益,因为你们为他们宣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的正法,显示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诸比丘,如此,通过彼此间的互相资助,使导向超越诸流、正尽苦边的梵行得以住位。”

从e时代谈佛教

另一位主讲人王书优博士就和现场佛友们分享了“从e时代谈佛教”。王博士认为e时代之特征是网络,换言之,离开了互联网,e时代将不复存在。而e时代所带来的矛盾是人们制造电脑来存储更多信息,却减少了彼此之间的交流。而且往往是知识越来越多,反省的智慧却越来越少。

王博士认为在e时代,佛教所面对的危机是全球化、偶像化、世俗化、基督教化的冲击。关于基督教化的冲击,大马佛教学术研究会主席拿督洪祖丰的观点恰好响应了王博士的看法:

“目前佛教面对全球化、世俗化、偶像化及基督教化四大现象,许多华裔已转向信奉基督教,是我国佛教界的危机。”(《法海》148期69页)

其中的偶像化,王博士还指出是“导师偶像化”,意即把宗教师神化,搞个人崇拜。王博士的观点,台湾傅佩荣教授在其《哲学与人生》一书中也有所呼应。

“崇拜个人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个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可能堕落,即使是宗教界的领袖也不例外。既然有这种可能,我们就不应该崇拜特定的人,因为人获得的崇拜越多,加在他身上的压力也越大。

有些人由于机缘凑巧,会选择崇拜某位师父,认为他最完美,此生只愿意追随他。然而,佛教有一句话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人有生老病死,教义则是永恒的。传教者的角色是桥梁,怎能自己变成神明?”(《哲学与人生》323页,傅佩荣著;大将出版社)

王博士始终认为处在e时代,佛教需要履行当代关怀,意即要多关心时事课题,也要积极去处理众生的生命议题,最终还要为社会提供引导及“挑战”-go against the current!

如何看待新闻自由?

为了呼应王博士所提出的“佛教要多关心时事课题”,主持人提出了一个有关捍卫新闻自由的事件,并请两位主讲人回应。

“周泽南先生是第二电视台《前线视窗》制作人,曾报道《白小事件系列》;后拍摄《巴贡水坝系列》,介绍将近万人的原住民搬迁后的生活困境,此系列原先播了第一集,当系列二正要播出的时候,却被高层下令腰斩,因当时适逢砂拉越诗巫进行补选,为免影响执政党之选情,电视高层剥夺了民众”知的权利”。周先生因为揭发此事而被革职。请问两位主讲人有何看法?”

王书优博士首先表示,大马的媒体自由度在世界上的排名是132位;而媒体自由度其实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民主自由度。因此,大马的排名是相当落后的。媒体自由与否当然会影响信仰自由的保障,这就是所谓南美洲亚马逊河的“蝴蝶效应”。

至于开照法师就表示,对于新闻自由,他是有感而发。当社会发生一些不公平的事件时,人们应该超越党派、种族、宗教派系,以人本为主的立场来关心事件。而人们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可通过媒体提供正确的讯息。站在一个要求公正、平等的立场,有人肯站出来,或是发出一些声音,虽然不能做些什么,但声音总是要发出来的!

法师也不同意一些佛教徒把受害者的遭遇视为其自身的“业障”,他认为我们应该改变看法,进而改变社会不公平的现况!

后记

沙巴及纳闽佛陀日庆典圆满结束将近一个多月后,我才开始整理当晚座谈会两位主讲人的谈话内容。当然我是在作一些重点记录,并未完整呈现所有谈话内容,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的疏懒个性。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事情在发生的,我不妨告诉大家在本文所提及人物之近况。开照法师正在美国静修。而经常往来于马新两国的王书优博士最近就写了一封信给我:

“文信兄:

相信你也知道沙巴(山打根)青年杨伟光在新加坡被判处死刑一事。

从资料中得知他在狱中归依佛法,洗心革面后更现身说法为其他的受刑人及家人分享佛法,过程确实令人感动。

我个人非常关注这件事情,也希望佛教社群能够为他在恳求新加坡总统特赦下的最后努力中尽一份力,给予他生命第二次机会。

如果能够成功保护一个生命,让他的生命去感化无数个生命,会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不顾最终是否成功,他的生命历程也可以是一种家庭、社会与生命教育的一种醒觉。

马佛青会派代表出席由华堂人权委员会召开的会议,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再决定下一个步骤。

关于他的资料及网上请愿活动,请参考:

http://2ndchance4yong.wordpress.com/

http://www.petitiononline.com/SaveVK/petition.html

因为他来自沙巴,所以也让你知道这件事情。

书优合十”

至于我在发问时所提到的周泽南目前正计划返回砂州,准备为当地原住民的苦难处境做更进一步的影音记录。他的坚持总让我想起电影“Avatar”的动人情节。虽然我知道他很讨厌人们只会沉迷于电影的虚幻世界...........

而周先生的爱人郑慧玉女士最近也为杨伟光后援会写了宣传文字,并为杨伟光写给亲友的书信作了摘录,以让更多的人认识他的故事。

想想看,这个娑婆世界是不是有很多菩萨在默默帮助受苦的众生?而您是否有一天也会离开虚幻世界,发心学作一个真人真事的菩萨呢?

(文件整理:谭文信)


2010年7月19日星期一

应积极允许中学宗教学会的成立 ~ 廖国民


巴生一间中学被勒令关闭的非回教宗教学会,在各方的反对和非议当中,很快的便被允许重新运作。在庆幸此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纠正之余,我们也该进一步的探讨非回教宗教学会在我国中学成立的状况。

根据教育总监编号20/2000的通告,可以在校园内成立的学会有五种:
校内教导的科目 (mata pelajaran yang diajar di sekolah)
爱好和休闲 (hobi dan rekreasi)
运动和球类 (sukan dan permainan)
制服团体 (badan beruniform)
任何获注册官批准的其他学会 (apa-apa persatuan lain yang diluluskan oleh Pendaftar)
很明显的,回教学会可以在(a)项下成立,但是非回教宗教学会则只能在(e)项以“其他学会”的身份成立。由此观之,教育部目前对非回教宗教学会的成立的立场是消极的不禁止,而且它似乎并不鼓励非回教宗教学会的成立,因为要成立非回教宗教学会是较费周章的。由于必须获得注册官的批准,人为的偏差和阻挠更可能因此产生。实际上,我们就常听闻一些学校不允许学生们要求成立佛学会的事件。我认为教育部对宗教学会的成立,应该从消极的不禁止转变为积极的允许,即在可以成立的学会类别中,明文规定的加入一条“宗教学会”。

正信的宗教对塑造个人的良好品格有其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更是如此。目前教育部无法在校内推行非回教的宗教课,因此宗教学会便是一个很好的退而求其次让在中学求学的青少年接受宗教熏陶的管道。

尽管目前我们在学校里头有道德教育,但是看来它的成效不大。从时有所闻的各种和学生纪律问题有关的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纪律败坏问题已经很严重。我想这很大原因是因为道德教育乃纯粹的理性教育,即通过教导各种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们的行为。所谓心如脱缰野马,对一个成人来说,恐怕都无法用自己的理性和意志来规范自己的坏行为,更何况是心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

然而,宗教却比道德教育有更强的摄受力。这主要在于宗教不但有理性的教义,还有感性的宗教元素,即宗教人士所常说的“宗教情操”。宗教除了告诉我们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之外,它也给予信仰者精神的寄托。一些宗教修持活动,也有助于加强学生们内心的力量,从而可以产生更大的意志力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此外,宗教学会的活动也是有益的课外活动。学生们在参与宗教学会时,就把他们的课余时间应用在有意义的活动上。这不但让他们受益,同时也可减少他们可能参与不当活动和结交坏朋友的几率。教育部向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向上向善的宗教学会,不该被排除在外,反而更应该被归类为受鼓励的课外活动。

综上所述,我谨希望教育部可以从消极的不禁止非回教宗教学会在学校成立,转变为积极的允许中学宗教学会的成立。

2010年7月15日星期四

古達佛教會派食用品予六十樂齡人士(16-7-2010)

在古達福利局助理福利官江麗媚的安排下,古達佛教會於昨天在古達中央巴剎亭子派送日常食用品予六十名樂齡人士。 該群樂齡人士從古達佛教會諮詢委員黃維崇,主席沈碧琪、福利組主任謝桂慈等人手中領取日常用品。 該些日常食用品包括白米和乾糧等物。受惠之樂齡人士對古達佛教會之關懷深表感激與讚揚。 據古達佛教會主席沈碧琪說,上述派送日常食用品予樂齡人士活動也是二零一零年沙閩佛陀日慶典的後續活動,旨在進行愛心佈施給一群需要給予關懷的社會樂齡人士。

2010年7月12日星期一

好文分享(5)释迦牟尼佛开导一个方法,告诉我们这样去修就能把这个烦恼消除了

释迦牟尼佛开导一个方法,告诉我们这样去修就能把这个烦恼消除了。你若不肯用它来修行,那就是自己的过失了。

这一般的情形,我们也会发觉到,人有这样的污点:就是有嫉妒心,但是没有方法对治。只有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他开导一个方法,告诉我们这样去修就能把这个烦恼消除了,所以佛的智慧非常广大,不是只是说「你不要嫉妒!」这话没有用,一定给他一个方法,给他一个方法他自己这样做,慢慢这问题才能解决。这个贪心很大、瞋心很大,也是一样,一定要学习一个法门,不断地学、不断地修,慢慢才能改善自己,这是佛的大智慧的地方。

有一回一位从中国大陆来的老法师在福严佛学院讲开示。那老法师说话也很自在,说是「你学了很多的佛法,你不修行没有用!」这老法师说得很好,当然这佛学院的法师、居士都是天天在学的。他就是(说):「你要修行才可以!」这句话说的很对,但是他没有说怎么修行这句话没有说。当然你们天天学的就是修行的法门,所以不需要再说也可以。

所以世间上的事情,「世间」所谓不是佛法,在非佛法的范围内也会发现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没有方法对治,没有这种事情。这是简单的一点,或者用法律,法的国家有法律,你犯法要治罚你,这是一种。但是释迦牟尼佛,不是,佛是告诉你一个方法,你若不肯用它来修行,那就是自己的过失了。「教不严师之惰」,教是教了你还是没成功,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这所有的佛教徒,我们学习佛法用功修行;当然所有的修行的法门都是好,没有说是不好的,没有这件事;没有说不好,都是好。但是我们在学习经论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发觉一件事;什么事情呢?你有什么烦恼,就用什么法门来对治,经上是这样的办法,经上是这样说的。我有嫉妒心的时候,佛说你用「喜」的法门来对治;有什么烦恼,用什么法门对治,经上是这样意思。

但是我们现在这流行的佛法,是怎么样说的呢?不是这样。流行的佛法,说你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是对的,这是非常好;但是不是各别对治。原来有的那些烦恼还在那里,一样还在那里没有对治。当然我们诚心地念阿弥陀佛,也多少能受到影响,各式各样的烦恼也受到影响,但是多数还是在那里。遇见因缘的时候,那个烦恼就出来活动,遇见那个因缘的时候,这个烦恼就出来活动,也障碍自己的功德,也障碍别人的功德,事实上就是这样子。

我们通常说:正法住世的时代、像法住世的时代、末法住世的时代,我们也就是这么一解释:什么是正法、像法、末法,实在我们还是迷迷糊糊。现在我们若问:什么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的佛法是什么情形?就是这样情形,不对治烦恼!我们也学习佛法,但是不对治烦恼,是名末法时代。应该是这样意思。

2010年7月11日星期日

好文分享(4)在婚姻中修行


佛化家庭文集

1.你可以急着结婚,结果却终其一生活在不幸、争吵及不调和中,这没意义。应该花几年的时间观察可能的结婚对象再作决定。认识一个人要花时间。

2.婚姻的目的应该不止是肉体、性的接触。如果目的只是这样,当其中一人找到其它对象,心意就会改变。共同生活的原因应该是要以悲心和慈爱彼此相扶持,培养并修持善心。

3.既然你已经决定要过婚姻生活,那么就应该让婚姻变成你生命中一件特别的事。让婚姻生活更有利益、更有效益。有效益意指培养善心、培养安忍,忍受在承事他时遭遇到的困难。

4.你可以成为对方修持佛法的大助缘,帮助他净除恶业、累积广大的功德,并带领另一半越来越接近成佛。透过布施佛法、了解菩提道次第,令另一半修持菩提道次第。

5.对自己的伴侣要经常这样思惟:如果这个人能获得一切安乐,包括解脱及成佛的安乐,那有多么好!

6.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本在于双方过去所造的恶业。问题是那些恶业的果报。例如妻子与丈夫不和睦,变成彼此的冤家,诸如此类,这种不调和是过去造恶业的果报。

7.当另一半对你生气或不悦、骂你、虐待你等等,修持安忍让自己能忍受伤害,同时体认到这是修持布施的机会,布施你的身体和财产。

8.与丈夫相处困难,很重要的是要记得你自己过去世的恶业:在过去你曾经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最好记得这点,这样你就不会生他的气。因为你过去世对他很坏,他才对你很坏,而那将使他投生于恶趣。 这是如何培养悲心的方法。

9.承事这个人,不要认为这是「我」 先生,「我」太太,「我」小孩,「我」父母,那是贪着的表达方式。不要这么想。反而应该觉得他们最珍贵、最仁慈,然后承事他们如同一个想要快乐不想受苦的人。

2010年7月4日星期日

好文分享(3)内心里面有什么烦恼,就直接要去对治它,不是放纵它不管

我们从这些经文上,这《瑜伽师地论》上说的,这些事情都是经上说的。这可见佛开示我们修行的法门,内心里面有什么烦恼,就直接要去对治它,不是放纵它不管了,不是这样子;是直接去对治它,是这样子的办法。

我们现在一般的情形这修行方法,我就念阿弥陀佛,心里面有了不清净的染污心现前,我念佛。念佛是转变了所缘境,也是把染污心过去了、灭了,灭了,但是我只是一直念佛,一直念阿弥陀佛名号,把这一念心占有了,其它的杂念不进来。念久了呢也可能会一心不乱,但是那个烦恼贼还是在那里的,烦恼贼还在那里。

就说我前一念心我有了烦恼了,我一发觉了,烦恼就灭了,我的清净正念起来了;起来了,还是要观这个烦恼贼,要用智慧剑去断它的;深入法性地观察,就能断现行也能断种子。

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只是念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烦恼活动了的时候,我心一念佛,染污心是没有了、灭了,但是你并没能去杀烦恼贼,只是躲避了一下就是了,我们现在的修行就是这样;我念咒也是这样,念经也是。

念经或者我念《地藏经》也好、念《金刚经》、念《大品般若经》、念《华严经》、念《法华经》、念《维摩经》、念《大宝积经》,念各式各样的经,但是念这些经论的时候,从文字上这样去念,文里面也是有义,但是我们没能够深入地学习。或者就是学习过,我们文字上这么在心里面一过,没能够修观,小小有一点思慧,思的不是很多,这样子熏习了一下,对那烦恼有一点威胁性,能威胁心里面的贪瞋痴。因为这样的大乘经论;小乘经论也是一样的,这个经论的理性、也就是智慧,对烦恼是有威胁性的,但是我们没有深入地思惟,也更没能够修止观,对于烦恼还是不能灭,你还是不能消灭它。

现在经上,我们学习的经论上,佛菩萨的意思不是这种辨法,不是。是「为欲对治欲贪等故」,若有了贪欲心,就是要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是这样子办法。我心里有了贼的时候,就是要增加警察的力量,使令这土匪不可以存在的;或者是有一个学校能教导,使令这些土匪变成善人了,这也是可以。所以是「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是这样办法的。

2010年7月2日星期五

好文分享(2)困难里,请保持微笑的涵养——达摩难陀法师

藉着正确的静坐方法及释尊的教诲,可以根绝所有负面思想,因为一颗未经修行的心正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释尊说:“心灵是很难理解的,它十分敏锐且游移于意志间。智者会守护它,因为小心维护心灵常会导向幸福。”

人往往易于将自己的忧虑归罪于他人,尤其是找不到解决方法时更甚。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找来代罪羔羊——可以受责备、发泄苦情的人。例如小孩受伤而 哭时,为了让他不再哭,妈妈假装打其他小孩,显示已经有人受罚,小孩子报了仇,因而得到满足,便展开笑颜。这明显的表示对人采取报复手段会满足一个世俗者 的心。

要承认自己的缺点总是很难,而责怪别人就显得容易得多。事实上,虽然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却有不少人引以为乐。所以当遇到相同的情形,我们不应该对人 心怀恨意,而应该竭力承受痛苦并冷静地解决问题。要记得当他人制造麻烦令人忧心时,假如我们知道如何保护心灵,便无人可以真正侵犯自己。

在《法句经》中,释尊说:“即使是最坏的敌人,也不能像自己毫无防御的内心般伤害自己,然而一旦心灵被操纵了,即使是父母或任何亲人也不能帮你。”

在面临恐惧时,要有相当的勇气去了解事情真相,并有更大的毅力去接受经历过的真理。恐惧是自己造成的,但若能坦然面对,则恐惧就无所遁形。坦白面对恐惧是很重要的,假如我们可以客观地追溯恐惧的来源,这场克服恐惧之战已经拔得头筹了。

忧虑时,不要摆张郁郁寡欢的脸展现给世界看,每个人的问题已多如牛毛,根本无暇顾及他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把问题交给值得信赖的人,或说给能对我们伸出援手的人听,千万不要再添增哀愁给那些自顾不暇、爱莫能助的人。

当遇到困难时,您是否有勇气保持微笑呢?如果能减少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以为只有自己才需要安慰,那就不难了。而且应该惜福,而不怨天尤人。记得一句 话:“我总在抱怨自己没鞋子穿,直到有天我遇到了一个没有脚的人。”思及此,便可以了解还有太多比我们更悲惨的人,自身的问题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想想别人,而不笼罩在自己的困境中也是一种快乐的方法。忙于为他人带来快乐的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想到自己的私利。(文:达摩难陀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