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農曆七月的真正意義




農曆七月的真正意義 吉祥 感恩 孝親與歡喜

時序進入農曆七月,從佛教的觀點,七月乃是吉祥月,也是感恩月,同時也是孝親月,更重要的也是歡喜月。證嚴上人勉勵,人人應該時時淨化身心,破除迷信、環保護生;時時虔誠禱告,期待天地調和,四時順暢,人人才有平安幸福的生活。

佛陀時代,出家人都以托缽為生,目的在於與普天下的人結好緣,在當時的印度,每到夏季多雨溼熱,許多有毒的蟲蟻出入。佛陀顧及出家人外出托缽的安全,並給與在家居士供僧植福的機會,從農曆四月十五日至農曆七月十五日三個月的時間,僧團「結夏安居」,出家人靜居修行,每日由在家居士至僧團居住地供養飲食用具。三個月後,出家人修行得到進境,佛陀非常歡喜,眾生感恩、吉祥。故有農曆七月是「歡喜月」、「感恩月」、「吉祥月」之稱。

「孝親月」,是來自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尊者救母而供僧的典故。目犍連尊者為了解救墮入餓鬼道的母親,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結夏圓滿日)供養眾僧,藉僧眾祝福的力量,解救了母親及同在地獄的受苦眾生。而後演變成「盂蘭盆會」,來到中國形成「普度」,提醒人人孝親感恩、行善布施,解救眾生身心苦難,這是「普度」的真義。

「普度」隨著過去的農業社會因為窮,平時吃的簡單,只有年節時可以藉著名目,製造飲食豐盛一些的機會,因此發展出普度的習俗,那個「度」,等於是肚子的「肚」。到現在家家戶戶「普度」,大肆宰殺、焚燒紙錢,祭拜孤魂野鬼以求平安,祈福變成了造業,燒紙錢製造空氣污染!

此外,農曆七月,民間禁忌特別多,現在人人,應該提升知識,了解農曆七月與普度的真正意義。證嚴上人鼓勵人人善用智慧,培養日日虔誠,時時感恩、孝親、吉祥,歡喜的心。

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

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佛教對命運(算命等)的看法---星雲大師

佛教對命運(算命等)的看法---星雲大師 弟子滿義記錄

「世間上,不論是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些期許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錢萬能,有的人相信權勢有力,有的人相信情愛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誼關懷勝過一切。當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緣果報,但是,蕓蕓眾生中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相信命運」。

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于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舍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命運的看法」所做的開場白。大師認為,生活裏,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因為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明日不能預知,對於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握,便想探索命運,甚至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例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愛情得意、家庭美滿,一切都很順心如願,他就慶倖自己有好的命運;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斷,他就感嘆造化弄人,時運不濟。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大師肯定的說: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因緣」。

大師引述佛言「諸法因緣生」,以及六祖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兇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最後結論出「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惡,有很大的關係」。

大師不諱言:「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候因為一句話,或是一個人、一件事、一塊錢、一本書、一個環境、一個觀念、一個思想,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不過,大師強調:「我們生命週遭的人、事、物,雖然有時可以影響我們的禍福、有無,但那只是一時的,究竟最終的命運,還是操之在我;命運絕對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說,能夠預知,如《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際遇不就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再如佛教裏的『沙彌救蟻』、『烏龜報恩』,不都是命運可以改變的最好明證嗎?所以自己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

大師對命運的詮釋,精闢獨到,尤其對「命運操之在我」之說,給了與會人士極大的鼓舞與信心。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實況紀錄。

時 間: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 點:上海普門經舍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北大、川大、蘭大、京大之學生及一般信眾

一、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天生聰明,家世顯赫,富貴到老;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努力奮鬥,到頭來還是潦倒以終?請問大師,人的貧富貴賤、窮通有無,到底是由誰來主宰的呢?
答: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醜的不同?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出身豪門,家世顯赫;有的人門第寒微,卑賤低下?有的人天賦異稟,端莊美麗;有的人資質平庸,其貌不揚?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蔭,福祿雙全,凡事順遂;有的人即使再怎麼努力奮鬥,結果還是顛沛困頓,潦倒以終?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而一般人則將這一切不同的人生際遇歸之為「命運」。

命運的產生,其實就是三世因果的現象。就佛教來講,生命是通于三世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而生命流轉的經過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無明」,造作了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六根)成形,藉著六根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慾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後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因為生命是三世迴圈不已,而三世迴圈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業」來貫穿,所以我們今生的命運好與壞,不是現世因緣才決定的結果,而是過去久遠以來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到了此生都能現前,都能發芽,都能生長,因此今生的幸與不幸,除了今生的行為因素以外,也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

同樣的,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好壞,也可以在未來開花結果,成為來世的命運。此即佛經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壞壞,互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榮華富貴,都與前世的好因好緣有關,這就如同我們讚美資質優秀的兒童為「天才」、「天賦異稟」;「天」就是因果,因為他有過去所做所為的「基因」,到了現世因緣成熟,自能顯現他的聰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窮途潦倒,挫折不斷,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這也是由於前世的作為──業力所招感的結果。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緣,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業力。在《正法念處經·地獄品》說:「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於是。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舍,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眾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眾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業維繫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裏輪迴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變命運,必定要從自我身、口、意的行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從「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報上計較、追求,那是無濟於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聰明,就是過去世勤勞、用心,得遇善知識,信受奉行的結果;家境富有的人,因為他節儉、有預算、勤生產。

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行為有因果的關係,行為是因,業報是果。業左右了人生的窮通禍福,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舉心動念,可以說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籤、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命運會隨之而變。因此,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命運就如世間事,都是有因有果;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因果報應,毫釐不差,而果報的好壞,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不由天神所賜。如果我們所做正直,即使閻羅王也不敢隨便裁判、處罰我們,正如世間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獄,自己也會受到制裁。假如我們的行為不好,即使閻羅王受到賄賂而判決不公,他也會受到報應。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總之,佛教不講主宰,而講因緣,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為世間無常,在無常裏,只要自己改變因緣,就可以主宰未來的結果;因為人生沒有定型,只要我們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因此,個人的貧富貴賤,雖然後天也會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響;乃至朋友的資助或拖累,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一個家庭的幸福平安與否,除了家長主宰著一家的經濟生活之有無以外,家中每個成員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也會受到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的地理、氣候、民風等因素所影響,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但是,如何培養好因好緣,主權卻掌握在自己手裏,所謂「善緣好運」,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運。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與美好的未來,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門。

二、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行善,卻不得善終,原因何在?
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報應的原理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迴圈,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有的人雖然今生作惡多端,但是由於過去世行善,累積了許多功德資糧,就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裏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姦犯科,你能不準他提用存款嗎?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過去作惡的業報現前,就如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所以,善惡因果不能單看一時、一世,因為因果報應依其受報的時間,有現報、生報、後報。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種,多年以後才能結果。而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遲早: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

(二)緣的力量有強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一粒種在空氣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種在潮濕陰暗、土壤貧瘠的角落裏,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因為諸緣具足,成長自然早些;助緣不夠,自然業果成熟較慢。

由此理論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作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道理是很簡單易懂的,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

話說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裏建一座寺院,於是下山來到村子裏化緣。他把化緣的目的寫成告示牌,豎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來靜靜的唸佛、誦經。但是幾個月過去,每日來往的行人都視若無睹,沒有任何人主動樂捐,只有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過意不去,就把當天賣燒餅的錢全部捐給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動,對小孩子說:「日後如果你生活上發生任何困難,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來找我。」說完摸摸小孩的頭就離開了。

賣燒餅的小孩起初並沒有把老和尚的話放在心裏,但是他回去後因為交不出錢來給老闆,結果就被開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從此流落街頭當乞丐,不但三餐無著,而且居無定所,生活環境的衛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從此連討飯維生都發生困難。這時他忽然想起當初老和尚交待的話,因此依言到山裏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小孩子要來,因此昭告全寺大眾,說:「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來,他是我們的大護法,大家要準備迎接。」隔天,當家師、知客師都沒有見到什麼大護法、大施主來。直到晚上,老和尚問道:「我們的大護法來了沒有?」「沒有。」奇怪!應該要來的。這時知客師說:「老和尚,大護法、大施主沒來,倒是有一個瞎了眼的小孩子來過。」「哎呀!那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大施主啦!趕快迎回來,待為上賓,好好的照顧他。」

於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裏住了下來。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來上廁所,因為過去大寺院的廁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個不小心,跌到廁所裏淹死了。

消息傳開,一時閒話滿天飛,大家認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還好,做了好事不但失業,眼睛也瞎了,現在又掉到廁所裏淹死,這哪是好心有好報呢?

老和尚知道以後,就集合大眾,告訴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這件事,不要以為沒有因果,其實這正是因果。老和尚說:「這個小孩子由於前世造下的罪業,本來今生應該出生為癩痢頭的窮苦小孩,下一世則是一個瞎子,再下一世又會受到掉進廁所淹死的果報,這本來應該是三世的罪業,但由於他今生佈施建寺的功德,結果三世的罪業都集中一次受報,現在已經苦報受盡,升天享樂去了。」

「因果報應」就像一個人欠了債就一定要償還;吾人只要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所以,三世因果一世報,看似不好,其實是消業,當業報受盡,自然無債一身輕,這其實是好事。只是因果業報的關係複雜而繁瑣,實非凡夫之智所能認識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錯亂因果。

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工廠,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裏去拜拜,求王爺賜福給他,讓他發財。

有一天,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後,騎著野狼150CC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因為車速太快,一頭撞上橋梁,結果車毀人亡。

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怨怪王爺沒有保祐他的兒子,因此怒氣沖衝的到了王爺廟,準備打壞王爺的像。

這時廟裏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老先生,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不肯保祐你的兒子,你要知道,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車,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梁時,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王爺的白馬趕不上,結果『砰』一聲,就出車禍了。」

從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車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爺。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錯怪別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係。比方說,我常聽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麼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唸佛,為什麼生活總是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禪,為什麼命運多舛呢?」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麼能得到好報呢?

再說,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讓錢財露白,或許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于他,今生藉此還債也不一定。

由於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係,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因此無明煩惱,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如剛才說的,「某甲佈施行善,為什麼如此貧窮?某乙為非作歹,為什麼這麼富有?」其實因果業報有現報、生報、後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複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平日裏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會在心裏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如《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縱使有方便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畢竟不是完成;就如讀書考試,沒有考取學校,儘管給你插班附讀,但是離畢業還有很長的過程,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達成目標。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時,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嘆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監古知今,從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三、佛教講,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我們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請大師開示。
答: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的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裏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採,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裏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說到信仰,有一點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的是,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颳風就想像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這些神只,人們出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自我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做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如《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宗教,在佛教裏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歷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凈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過去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惡,才能眾善奉行,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慾、瞋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的控制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為我們人生的最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遇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為我們的老師,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

四、佛教講,一個人的幸與不幸,都是自己造「業」的結果。請問大師,業到底是什麼?如何讓凡事講究證據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業報的存在呢?
答:「業」,梵語 karma,音譯作「羯磨」,是指「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為、意志等身心的活動。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世間才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迴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迴的動力,稱之為「業」,而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造善、惡之業,必定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禍福。也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道理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並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裏,即使是篤信基督教的蔣宋美齡都曾說過:「自己的行為,決定未來的一切」,這就是業力思想。所以,業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

業,維繫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為有「業」這條生命線,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甚至好與不好,在無限的時空裏迴圈不息,牽連不斷,於是產生了三世因果的「輪迴」說,而這個輪迴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

「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輾轉相生,就形成了迴圈式的業力推動圈。而這些善惡業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

根據佛經說,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為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為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

由於吾人一生的果報,完全由業來引導,此即所謂的「引業」,它具有強烈的作用力,能牽引吾人生於人、天、鬼、畜各道。甚至雖然同在人道裏,又有貧、富、貴、賤、美、醜、強、弱、苦、樂差別的果報,此即「滿業」牽引的結果。

滿業是次要的,例如同樣是人,可是長相不同;引業是重要的,例如應該投胎為人或是畜生,他強烈的牽引你非來不可。引業的果報叫「總報」,滿業的果報叫「別報」,例如:畫師先以一顏色圖繪其形狀,此為引業的總報;然後再填以眾多色彩,此為滿業的別報。據《俱舍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引業乃以一業引起一生;滿業則以眾業引起種種的果報使其圓滿。

此外,眾生由於共通的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這是依報的業,稱為「共業」。共業又分「共中共」的業、「共中不共」的業。譬如山河日月、風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相對於「共業」,又有「不共業」,也就是個人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不共業也有「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譬如同一家人,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彼此有共業的關係,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相反的,兩個陌生人,對於彼此的喜怒哀樂,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說的就是佛教所謂的「定業不可轉」。也就是說,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定,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這就叫做「定業」。反之,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不受報,就叫做「不定業」。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裏,又分業為「表業」和「無表業」,認為身業和語業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的,稱為表業;無法示予他人的,稱無表業。大乘佛教則認為意業于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但是即使是「無表業」,還是有行為的余勢,仍有其作用力。

剛才問到:「如何證明有因果業報的存在?」業,雖然是精神、肉體的感應現象,其實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體行為。例如從因果來講,有了因,一定會有果,果報就是業力;因成為果,果報現前,不就看到了嗎?

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蹺蹺板,一頭使力大,另一頭就蹺得高;使的力輕,蹺的就低。世間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應,這就是業力。所以業力很合乎科學的定律與原理。

其實,世間上看不到的東西可多了。我愛你,「愛」在哪?看不到,但愛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再如電,把電線剝開,電在哪?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頭一插,電燈就亮,你能說沒有電嗎?

因此,剛才問到西方人講究科學,凡事要能驗證,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對於因果報應,因為看不到,因此不願相信。其實業力不是信與不信的問題,西方人沒有業力觀念,但還是脫離不了因果業報的定律。業力論是世界上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與不幸,生命的關聯,生命的好壞,都與業力有關。

業是很複雜的東西,在善業裏,有的人雖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種企圖,有自私、貪心,這種不清凈的善業,也有惡的成分。在惡業裏,有時他是為了替天行道,為了行俠仗義救人,當中也有善緣的存在,所以業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見善惡業力,如此才能謹言慎行,才能免受惡報。

五、佛教講「諸行無常」,世間萬法既是無常,必然不是常住不變,為什麼唯獨業力卻又能三世相續,輪迴不已呢?請大師開示。
答:有一則寓言說:一隻毒蠍想要過河,就央請烏龜幫個忙,載牠一程。烏龜怕毒蠍;毒蠍說:「你放心,你背著我,萬一我螫你,你死了,我又豈能獨生?」烏龜覺得有理,於是好心地背著毒蠍過河。遊到河的中央,毒蠍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螫,烏龜責怪毒蠍背信忘義,毒蠍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我並不想傷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習,實在真是對不起啦!」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改」。佛教裏有一位牛司尊者,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的呶來呶去,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反芻慣了,習氣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雖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聽到音樂,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此皆因為余習未斷之故。

談到習氣,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旦變成根深柢固的習氣,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如勤勞、誠信、謙遜、有禮、忍辱等,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廣結善緣,化險為夷,得貴人助。相對的,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並且累劫遺害不盡。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則必定人緣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不久便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其他如好吃懶做、阿諛奉承、欺騙違信等,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

煩惱余習,不但影響我們的一生,甚至和業力一樣,影響及于來生後世。因此佛陀曾經將「業」比喻為「如種」、「如習」,說明為什麼在無常的定律下,業力卻能三世相續,輪迴不已。

所謂「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後黃豆雖然凋謝、枯萎了,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所謂「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裏仍留有香水味在。透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業有如念珠的線,線把念珠一顆一顆貫穿起來,不會散失;業維繫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裏輪迴不已。所以,雖然我們的色身有生滅,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壞了,無法復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裏,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裏,它不會減少。由於業如茶水,是會流轉再生的,所以說「業力不失,通于三世」。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殺了人,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後果,卻會嚴重的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致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透過種子說的成立,建立了三世輪迴與因果迴圈的道理,告訴我們行為業力(身、口、意三業)的留存,不論歷經多少劫,都不會喪失其「生果」作用。此即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眾生在生死海裏流轉,生命不斷,就是靠「業」。業力,有「潤生」及「發芽」兩種力量。譬如我們所播的種子,還要予以澆水、施肥才能生長,而「業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業力,生命才能繼續存在。

業,有善有惡,善惡果報,均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賞賜福禍,也沒有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因此,只要我們要能夠確實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六、剛才說,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但有的人雖然有心改變現狀,但因為意志薄弱,無法堅持,這時可以求助神明來改變命運嗎?
答:一個人有心向上、向善、向好,總是善的因果,這時如果有求於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只要是好的朋友、有力量的朋友,都會不吝伸出援手。反之,即使親如父子,如果兒女所做非法,素行不良,為非作歹,卻不斷向父母需索無度,明理的父母也不會滿足他,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同樣的,我們求助於神明的保祐,如果你如法而求,不做違背因果之想,就等於官員,不是用賄賂,不是私相授受,不是私自圖利他人,不是假公濟私,那麼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都能獲得一些助緣。

不過,佛教是一個講究因果的宗教,所謂因果,就是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相對的,你想怎麼收穫,就必須先怎麼栽種。所以一個人只要自己培養的福德因緣具足,即使沒有神明幫助,只要緣分一到,什麼都能如願;如果沒有福德因緣,即使向神明求助,不用說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權力來決定一切,即使他有神通威力,如果不依法行事,也不稱之為神明。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對神明有所祈求時,總是備辦三牲四果到廟裏拜拜,或是承諾裝金塑像;人間的貪污賄賂,都于理不合,何況人與神道交往,更該要以道德、信仰、慈悲來廣結善緣,才能得道多助。

在佛教裏,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其實,佛不度無緣之人,佛陀也有無奈的時候。

有一個壞人名叫乾達多,一生作惡多端,唯一做過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時候,看到一隻蜘蛛,本來一腳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可是心念一轉:這一腳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於當下生起一念的善心,趕緊收起將要跨出的一腳,於是救了蜘蛛一命。

後來乾達多死後墮入地獄,蜘蛛有心想要報恩,佛陀也想滿蜘蛛的願,於是把蜘蛛絲一直垂放到地獄裏去救乾達多。地獄裏受苦的眾生一見到蜘蛛絲,也都爭先恐後地蜂涌過來攀住它,想要離開地獄。這時,乾達多瞋心一起,用手狠狠的推開眾生說道:「走開!這是我的蜘蛛絲,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們走開!走開!」

由於乾達多的猛然用力,蜘蛛絲斷了,乾達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獄裏面去。佛陀這時十分感慨的說道:「由於眾生自私、瞋恨,一點利益都不肯給人,對人不夠慈悲,不與人結緣,縱使我有心想救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啊!」

所以,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神明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

因此,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創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賴、寄託在別人身上。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靠父母師長的愛護,就能立身處世,必須有自己的能量,才能成功立業,別人只是助緣,自己才是主因。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勤奮努力,卻一味地祈求神只賜予,這是「緣木求魚」。就如同種田的人,自己不去開墾、耕耘、鋤草、施肥、引水灌溉等,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頭,也不會有金黃飽滿的稻穗可以收穫。

總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主宰自己命運。所謂「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我們向神明求助,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但終究要自己努力,神明不能給你財富。神明不是我們的經紀人,也不是我們的會計師;聘請一個經紀人、會計師,也要有利潤給他,簡單的幾根香蕉、幾粒蘋果,就能要求神明賜給富貴、發財、平安,這是不可能的。再說,我們求神明,這是建立在貪念上,所求本身就不合法;沒有善因,哪能有善果呢?求神明,應該求其加被,讓自己有智慧、慈悲、勇氣、忍耐,讓自己從信仰中產生力量與智慧,如此才能究竟解決問題。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转载)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上頻頻被轉,Nurse reveals the top 5 regrets people make on their deathbed,它的原文是一名叫 Bronnie Ware的護士寫的。

Bronnie Ware專門照顧那些臨終病人,所以有機會聽到很多人臨終前說出他們一生裡最後悔的事。她作了一個概括,有 5件事是大多數人最後悔的。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轉載它?也許,因為這是一種你永遠無法提前經歷的事吧。你不會時常面對別人的死亡,你更不怎麼時常有機會聽到,一個臨終前的人告訴你,他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而即便你聽到,你又會覺得自己來日方長。我們似乎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也許,只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最後悔什麼。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所有後悔的事中最常聽到的。心理學上有個理論,較之那些我們做過的事,人們後悔的往往是那些沒做的事。所以,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現有好多夢想應該實現,卻沒有實現。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工作、你的感情、你的伴侶,其實,我們多少人過著的是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又可能,一直以來,你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當你疾病纏身時,才發現其實自己應該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顧慮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經晚了一點。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Ware說這是她照顧過的每一個男病人會說的話。因為工作,他們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這是他們最深的後悔與愧疚。其實,對於現在的職業女性來說,這也將成為一個問題。如果把你的生活變簡單些,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你以為你需要做,其實不需要你做的事。騰出那些事占的空間,可能你會過得開心一點。

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太多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與別人產生矛盾。漸漸他們就成了中庸之輩,無法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自己。其實,有很多疾病與長期壓抑憤怒與消極情緒有關。也許當你直言不諱,你會得罪某些人。但可能從此以後,因為你的中肯,你們不打不相識;又或者翻臉,正好讓你擺脫這種需要你壓抑自己感受,才能維持的累人關系。不管哪一種結果,你都是贏家,不是嗎?不過,當然直言不諱還是有底線的。

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
老朋友的好,我們總要到自己有事了的時候才會想到。多少人,因為自己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朋友、忽略了曾經閃亮的友情。很多人臨終前。終於放下錢、放下權,卻放不下心中的情感與牽掛。朋友也好,愛人也罷,其實。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們才是我們最深的惦念。

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也許有點出乎意料,但這一條也在前5之中。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才發現,「快樂是選擇」。他們在自己既定習慣和生活方式中太久了,習慣了掩飾,習慣了偽裝,習慣了在人前堆起笑臉。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給的保護色」。他們以為是生活讓他們不快樂,其實是他們自己讓自己不快樂了。

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別人怎麼看你又有什麼關係呢?傻也好,怪也罷,能有真心的笑,比什麼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