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七月十五日普渡的真實義


七月十五日普渡的真實義
一、普渡的來源
農曆七月十五日普渡,為中國民間信仰的盛會,四處皆可見到盛大莊嚴的普渡法會,可見國人對鬼神的敬畏。它源自於佛弟子目蓮尊者,以神通力觀視其母,墮入餓鬼道,深受飢餓之苦。食物入喉,即化成燙紅的火炭,無法得食。目蓮尊者見其母受到如此的折磨,遂求佛陀慈示解救的方法。佛陀慈示﹕於每年七月十五日僧眾解夏之時,以百種供物供養三寶,祈請其威德加持,以救七世之父母。
二、普渡的真義
後世之人學習其方法於七月十五日,供養三寶,舉行普施、放燄口的法會,遂成為佛門重要節日之一。其實七月十五日並非只救渡餓鬼道的眾生,而是六道眾生皆渡化。約理而言﹕有形的「肚」要普﹔內在無形的心也要普,因此〝七〞義喻心意,為人行持應以心理的公平公正為主﹔十五表喻圓滿,唯能教化眾生令其心意圓滿,才是完全的普渡。亦即身心都要渡化,任何習氣毛病全都改善,才算達到事理圓融的普渡目的。
此外古聖在時節月令的表義,常有所謂六月心、七月意,故對於心性不定的形容,方有〝心猿意馬〞的成語。教主應化的事跡中也曾騎白馬,飛越四城門。四城門喻生老病死,馬指心馬,即人人心中的意思。在口語交談中,常回答﹕「我馬上回答你」,可知人人皆騎著一匹心馬。有的是千里馬,有的是瘦弱的弱馬。期望大家在這七月期間的普施慶典中,更能深體自心中這匹好馬,真正發揮成為千里馬,應化萬千,乘載眾生,渡盡眾生,庶免淪落為「好好馬卻綁在將軍柱上」,毫無用武之地。人只要能駕御此心意之馬,馳往正確的人生方向,即可馬到成功。
再者,「中元」義指以中心為主體,舉心動念,言行舉止都合乎中心之道,不離真如善德,才是真正的中元普渡,才能慶幸吉祥。
三、如何圓滿普渡的功德
每逢中元普渡,一般人皆以眾多的食品普施眾幽靈鬼神而已。若能將這供物再分享給他人就更有意義。食品無論供佛或敬鬼神,都要出自誠心敬意,使佛與鬼神喜心領受,心滿意足,而為供品作加持。餓鬼在世之時貪執不捨,見到有人以這麼多的東西來敬奉自己,又將東西分享給他人,心裡在高興之餘更會自忖﹕「為何有人如此的大肚量﹖自己卻這般慳貪不捨﹖實在慚愧﹗」如此就渡化了他們的慳貪。佛云﹕佈施度慳貪其義在此。
再者,拿東西分享給他人,不只是要給他食品的享受,而且要做為結緣勸化的增上緣。希望以佛的慈悲讓他的內心存放著溫馨、慈善的印象。東西並不貴重,貴重在對他的親切與敬重。如果有一天,他遇到艱難困躓,就會想起﹕「這世上還有某某人,對我很好、很關心」以是之故,就能減少他許多的痛苦﹔甚至令他無礙自在,續發善心。再進一步想勸他學佛修行,才有可能接受。如此才是真正的救他渡他。
所以一年一度的中元普渡,要借機與人結善緣。不但渡己又可渡人,不過渡人要先渡己。要先將自己不好的習性改善,並真正腳踏實地做自利利人的事,內心才有可能得到歡喜﹔才能得到真正快樂﹔才能得到他人對我們的敬重﹔也才能普渡他人。因此七月十五日的普渡,要普化自己也要普化有形與無形的眾生。



(吉美丹增仁波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