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庇廿七日訊】"假僧人化緣"事件如野火燒不盡,更逐漸轉移到斗亞蘭等地區,不但渾水摸魚讓人以為與寂靜禪林有關,甚至向回教徒同胞假借化緣之名行騙錢為實。 沙巴寂靜禪林監院泉平法師今日出面闢謠正視聽之餘,更呼籲人們尤其佛弟子今後應該謹守"只供食,不涉金錢"的化緣守則,則慢慢能讓假借化緣之名、斂財為實的不法份子知難而退。 泉平法師今日與馬佛青沙巴州聯委會主席范瑜倩、沙巴佛教會主席廖太平今日在新聞會上時,提醒民眾警惕"假僧人化緣"事件。 根據他們接獲坊間的投訴,早前活躍的假僧人化緣事件,已經逐漸轉到內陸如斗亞蘭等地區;一些民眾甚至以為和當地著名寂靜禪林有關。泉平法師表示,當地更有回教徒向他提及僧人上門化緣,卻不要食物堅持要錢的事件。爲了維護佛門清譽,也讓民眾們瞭解佛教化緣真正意義,特別舉行今日的新聞會予以澄清。 泉平法師解釋,僧人除外托缽化緣的意義,其中一項是消除僧眾的傲慢心;以及讓僧人解決色身滋養問題而專心修行,同時也讓佈施者種福田。這也是佛陀當年的傳統,目前還盛行予泰國、緬甸、寮國、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 據說,目前的假僧人是越學越精,不但有戒帖,各種證書都有,就算是資深的佛教徒也不容易在外表上分得出真假;但是泉平法師認為只要大家堅持以下原則,就不難讓他們知難而退,最終杜絕假僧人借佛名斂財的歪風。 泉平法師請大家注意,僧人托缽化緣有一定的規矩,包括①赤腳步行;②出外托缽化緣一定整裝袈裟;③托缽時間是每日早上太陽升起至中午,僧人過午不食;④只接受衣食住藥的供養,絕對與金錢沒有關係。⑤出家人不能觸碰金錢;⑥出家人出外托缽化緣,只會在屋外以謙卑恭敬的心來接受居士們的供養,絕對不會纏住人們要錢。 假如有關有僧眾堅持要錢,泉平法師勸請大家向有關僧人說明本國不允許僧人要錢;而且堅持只能供養衣食住藥,不涉金錢。"要長遠及全面杜絕假僧人化緣斂財,只有透過教育的手法讓廣大民眾醒覺。" 此外,今日在場的古達佛友也分享了當地的經歷與做法。據說早前古達假僧人化緣斂財猖獗,在當地佛教會同仁的努力打擊下,包括每次一見假和尚出沒,就舉報移民廳當局取締。他們甚至將假和尚拿錢的情況拍下作證,然後讓執法人員當場逮捕,將他們的所謂結緣品如念珠,羅漢袋等充公。 由於這些假僧人是持觀光證件進入本地,涉及金錢或買賣被驅逐出境,禁止到訪我國五年;經過當地佛教同仁的努力下,目前已經逐漸少見假和尚出沒。 根據古達的經驗,這些假僧人的活動似乎有集團在背後撐腰或操縱,試過有華社相信是受到背後人士的要求,代表出面要求執法當局放人。而佛教同仁一度甚至要向聯邦中央投訴,由總部施壓本地執法當局,才總算遏制了假僧人化緣之風。 爲了全面教育及警惕社會人士同心協力杜絕假僧人化緣事件,該會也特別印製大量的海報指南,分發相關代表,希望今後廣泛流傳坊間參考。獲得有關海報的包括各報社、路陽山東村居民協會(由楊展之代表領取)及佛教會各區代表。
2011年2月28日星期一
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
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修出来的惟一的佛(弥勒菩萨目前正在兜率天的内院,要在数十亿年后才降生地球成下一位佛),在佛门弟子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按道理,所有佛门弟子都应该经常念颂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但是,事实恰恰不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的却是“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为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关系?应当说,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可以理解佛教为什么只是教育(佛学)而不是宗教。
在佛学里,佛是指证悟了宇宙万法(这里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实相的觉悟者,有三种涵义:①正觉于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让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遍知一切,这点和西方人所称的“上帝”一样,但佛又不是“上帝”,佛不是无所不能,而且,尤其要注意的是,任何凡人都能修成佛,而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却没有任何凡人可以修成。再详细点说,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三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法界为体(入一切时间和空间),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智慧无边、遍知一切……
目前科学发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有上千亿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1光年: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走一年的路程)。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大约有10亿个这样的星系。
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证悟成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后,发现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的宇宙中,存在无数的世界,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众生。以一个太阳系来做划分,1000个太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10亿个太阳系。佛经中称,一个大千世界中会有一位佛,因而称这个大千世界为佛土。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无始以来,宇宙中已经有无数的人证悟成了佛,虽然从究竟上说每尊佛平等而无二无别,但是,阿弥陀佛(还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众多名号)依然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为什么这样说呢?
任何人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进程中一定要先修菩萨行。先修成菩萨,然后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发愿。这个愿有总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做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或者:“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上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做别愿。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比如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当时是“大悲菩萨”),药师佛的发的十二大愿(当时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后又是“药王菩萨”),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以及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也行五百大愿,行满了,也成佛了。而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是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发的四十八愿则最为殊胜,他愿行满而成佛后,为我们凡人往菩萨及佛的果位上修行(过渡)建立了一个极其完美绝妙的大场所,也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其地方在哪里呢?“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大乘显宗和密宗都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另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幻变力所致。大家都知道,证得初地菩萨果位后,具有超越世界的力量;三清净地的菩萨(指八地至十地菩萨。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则比十地菩萨还高一阶,是等觉菩萨,离成佛仅一步之遥,他曾经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而直接从初地证到八地),具有无勤作的力量;到了佛地的时候,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力所形成的刹土,是我们凡夫人无法想象的。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不理解理论物理学以及其它高科技原理一样,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范围非常渺小,犹如针眼那么大,根本无法揣度佛陀广大无边的境界。(麦彭仁波切语)
《佛说无量寿经》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之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第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具足真金色者,不取正觉。第十六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一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凡人很难在这一生中一次就修到菩萨果位,通常要先发愿往生到最适合修行的净土去。净土有很多,各有各的殊胜,但由于到了阿弥陀佛净土后,不仅其地至为美妙,而且我们可以不退转而持续往菩萨和佛的果位上修,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特别推荐了阿弥陀佛净土,并告诉了我们各种修行方法,包括常念阿弥陀佛(有十种功德,不在此详述)。
“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念“南无阿弥陀佛”有许多的好处,这里不一一细说。 基于阿弥陀佛深宏的誓愿,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净土宗人每天要念阿弥陀佛十万遍以上,有高僧言,临终“至诚念10遍”就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而密宗的修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则稍有不同。
那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究竟有没有什么特殊关系呢?有!但不是在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世,而是在久远的前世(不只一个前世),他们曾经有过君臣关系,还有过兄弟关系……《悲华经》记载,在无量劫(劫是时间单位,分小劫、中劫、大劫,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前,有一位宝海梵志大臣劝勉无诤念国王发菩提心建构净土。无诤念国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这个梵志大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个时候曾经发了五百大愿,称为大悲菩萨。其中的一个愿就是,他看到了未来的时候,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的人寿百岁的时候是最苦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众生的烦恼很重,福报微浅、智慧微小,苦不堪言。由他的不忍众生苦的悲心要到这个浊恶深重的世界来度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投生到我们这个世界并成佛。《法华经》里记载,久远之前的另外一个世界有位国王(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个王子,其中阿弥陀佛在当时是第九位王子,释迦牟尼佛在当时是第十六位王子,当时他们各自受持不同的刹土,后来,释迦牟尼佛选择我们这个五浊遍满的世界成佛,阿弥陀佛则选择非常清净善妙的刹土成佛。
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在距今十劫之前。在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于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 则皈依无量寿佛。在密宗中,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
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佛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类似法报化三身。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据。受用身指享受证得法性之喜的状态。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乐,称为自受用身;为菩萨说法,令他受此乐,称为他受用身。变化身即化身;是为教化菩萨与凡夫而化现的)。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则分为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初地以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初地菩萨所见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菩萨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因此,凡圣所见的阿弥陀佛不同,其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其它各宗各有论述,不再详列。
所以,宇宙中,生命世界很多,我们这样的生命也不只是在地球上轮回。无始以来的宇宙中,在智慧生命的世界里,佛学早就有了,只不过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生命并有文明以后,释迦牟尼佛在一个最适当的时候降生下来,并把佛学带给了我们。
顶礼十方三世诸佛!
顶礼阿弥陀佛!
顶礼释迦牟尼佛!
在佛学里,佛是指证悟了宇宙万法(这里的法是指一切事物)实相的觉悟者,有三种涵义:①正觉于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让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遍知一切,这点和西方人所称的“上帝”一样,但佛又不是“上帝”,佛不是无所不能,而且,尤其要注意的是,任何凡人都能修成佛,而西方宗教中的“上帝”却没有任何凡人可以修成。再详细点说,佛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三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法界为体(入一切时间和空间),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智慧无边、遍知一切……
目前科学发现,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有上千亿个类似太阳系的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1光年:光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走一年的路程)。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大约有10亿个这样的星系。
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证悟成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后,发现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的宇宙中,存在无数的世界,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众生。以一个太阳系来做划分,1000个太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10亿个太阳系。佛经中称,一个大千世界中会有一位佛,因而称这个大千世界为佛土。释迦牟尼佛又告诉我们,无始以来,宇宙中已经有无数的人证悟成了佛,虽然从究竟上说每尊佛平等而无二无别,但是,阿弥陀佛(还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众多名号)依然是非常独特的一位。为什么这样说呢?
任何人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进程中一定要先修菩萨行。先修成菩萨,然后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必须发愿。这个愿有总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做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众生远离爱憎住平等舍”或者:“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上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做别愿。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比如释迦牟尼佛发的五百大愿(当时是“大悲菩萨”),药师佛的发的十二大愿(当时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后又是“药王菩萨”),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以及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也行五百大愿,行满了,也成佛了。而阿弥陀佛(在无量劫前是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发的四十八愿则最为殊胜,他愿行满而成佛后,为我们凡人往菩萨及佛的果位上修行(过渡)建立了一个极其完美绝妙的大场所,也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其地方在哪里呢?“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大乘显宗和密宗都有阿弥陀佛净土法门。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世界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另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幻变力所致。大家都知道,证得初地菩萨果位后,具有超越世界的力量;三清净地的菩萨(指八地至十地菩萨。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则比十地菩萨还高一阶,是等觉菩萨,离成佛仅一步之遥,他曾经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而直接从初地证到八地),具有无勤作的力量;到了佛地的时候,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力所形成的刹土,是我们凡夫人无法想象的。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不理解理论物理学以及其它高科技原理一样,我们凡夫人的智慧范围非常渺小,犹如针眼那么大,根本无法揣度佛陀广大无边的境界。(麦彭仁波切语)
《佛说无量寿经》详细记载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其中之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第三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具足真金色者,不取正觉。第十六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一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凡人很难在这一生中一次就修到菩萨果位,通常要先发愿往生到最适合修行的净土去。净土有很多,各有各的殊胜,但由于到了阿弥陀佛净土后,不仅其地至为美妙,而且我们可以不退转而持续往菩萨和佛的果位上修,所以,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特别推荐了阿弥陀佛净土,并告诉了我们各种修行方法,包括常念阿弥陀佛(有十种功德,不在此详述)。
“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念“南无阿弥陀佛”有许多的好处,这里不一一细说。 基于阿弥陀佛深宏的誓愿,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净土宗人每天要念阿弥陀佛十万遍以上,有高僧言,临终“至诚念10遍”就可以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而密宗的修往生到阿弥陀佛净土的法门则稍有不同。
那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究竟有没有什么特殊关系呢?有!但不是在释迦牟尼成佛的这一世,而是在久远的前世(不只一个前世),他们曾经有过君臣关系,还有过兄弟关系……《悲华经》记载,在无量劫(劫是时间单位,分小劫、中劫、大劫,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前,有一位宝海梵志大臣劝勉无诤念国王发菩提心建构净土。无诤念国王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这个梵志大臣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在那个时候曾经发了五百大愿,称为大悲菩萨。其中的一个愿就是,他看到了未来的时候,这个娑婆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的人寿百岁的时候是最苦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众生的烦恼很重,福报微浅、智慧微小,苦不堪言。由他的不忍众生苦的悲心要到这个浊恶深重的世界来度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投生到我们这个世界并成佛。《法华经》里记载,久远之前的另外一个世界有位国王(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个王子,其中阿弥陀佛在当时是第九位王子,释迦牟尼佛在当时是第十六位王子,当时他们各自受持不同的刹土,后来,释迦牟尼佛选择我们这个五浊遍满的世界成佛,阿弥陀佛则选择非常清净善妙的刹土成佛。
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比释迦牟尼佛要早很多,在距今十劫之前。在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于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 则皈依无量寿佛。在密宗中,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
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佛有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类似法报化三身。自性身指法身,是其他二身的根据。受用身指享受证得法性之喜的状态。此中又分︰佛之自身享受此法乐,称为自受用身;为菩萨说法,令他受此乐,称为他受用身。变化身即化身;是为教化菩萨与凡夫而化现的)。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则分为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初地以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初地菩萨所见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菩萨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因此,凡圣所见的阿弥陀佛不同,其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其它各宗各有论述,不再详列。
所以,宇宙中,生命世界很多,我们这样的生命也不只是在地球上轮回。无始以来的宇宙中,在智慧生命的世界里,佛学早就有了,只不过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生命并有文明以后,释迦牟尼佛在一个最适当的时候降生下来,并把佛学带给了我们。
顶礼十方三世诸佛!
顶礼阿弥陀佛!
顶礼释迦牟尼佛!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2011年2月18日星期五
學習安然接受業報
人由於一念無明的造作乃行十惡八邪,其所產生的業力,足以阻礙一個學佛者的精進與進道,以及世間一切福德善法。
人生在世,在生命的洪流,與流轉生死的苦海中,遭惡業果報的折磨是無法擺脫與逃避的。
在諸種折磨的衝擊下,唯有正定與智慧方能消業解脫。所以菩薩於行六度萬行時,前四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皆為築基趨向正定之前導。若我們已察覺業力牽引,受外在假相之支配與屈辱,便要一念迴光反照,糾正迷失的方向,轉向覺醒菩提。
已知業報來臨,不必怨怒,宜一邊修持善行功德,一邊懺悔往昔罪業,以化解業力之狂瀾。
除此之外更須福慧雙修,廣行利他覺他之法務,積極精進,莫要退轉。
當我們對於業報加身之時,宜默然順受,切忌懷疑佛法之正確、與諸佛之加被,時間一過,業力必然減失;此種以修持、懺悔,安然受報之法,可令重報輕受,輕報化解。
學佛人應知:未有往昔所種諸業因,必不受今諸業報。業報受盡,福樂還生,如此觀知,並接受承擔之,心就能清淨。
因之受報即是消業,業力盡已,業自銷亡。而業本為假;若不造作,無由緣起。明乎此理,心地坦然,自不感業報之苦楚,欣然樂受。
昔藏密白教祖師密勒日巴尊者受報的事蹟,即是最好的例子,尊者入山求法,其師馬爾巴大師,見其根器利,實非等閒之輩,惟業障纏身,若不加磨煉,難以成就,故示其於東山頭蓋圓屋,再令拆除;復令往北山頭蓋三角屋;又不滿意,再令造四方形十層屋。如此返復,數次拆建,其苦倍嘗。若尊者不能忍受如此消業之法,必然不能成就密教一代宗師。
又當代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曾集多人,發願自浙江普陀山,朝拜至山西五台山。三步一拜,中途諸多人陸續退盡,惟師信心篤堅。中途雖多次障難:大難十次,小難無計。均一一克破。所以老和尚後來再行腳之處,諸多瑞應,有四十八奇之稱,因此更發願力,代眾受苦,其成就自可想像。
反觀今日,自稱修行的我們,微受困境,便裹足不前,自暴自棄,灰心喪志,豈不可恥?
因緣差異,各自有別。各人業因不同,在學佛過程中,所受的阻礙自然也不同,然萬法唯識,惟乎一心,只要持心信解,接受種種考驗;視一切障礙為修道的助緣,發廣大心志,勇往直前學佛修行,必能得大成就。
人生在世,在生命的洪流,與流轉生死的苦海中,遭惡業果報的折磨是無法擺脫與逃避的。
在諸種折磨的衝擊下,唯有正定與智慧方能消業解脫。所以菩薩於行六度萬行時,前四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皆為築基趨向正定之前導。若我們已察覺業力牽引,受外在假相之支配與屈辱,便要一念迴光反照,糾正迷失的方向,轉向覺醒菩提。
已知業報來臨,不必怨怒,宜一邊修持善行功德,一邊懺悔往昔罪業,以化解業力之狂瀾。
除此之外更須福慧雙修,廣行利他覺他之法務,積極精進,莫要退轉。
當我們對於業報加身之時,宜默然順受,切忌懷疑佛法之正確、與諸佛之加被,時間一過,業力必然減失;此種以修持、懺悔,安然受報之法,可令重報輕受,輕報化解。
學佛人應知:未有往昔所種諸業因,必不受今諸業報。業報受盡,福樂還生,如此觀知,並接受承擔之,心就能清淨。
因之受報即是消業,業力盡已,業自銷亡。而業本為假;若不造作,無由緣起。明乎此理,心地坦然,自不感業報之苦楚,欣然樂受。
昔藏密白教祖師密勒日巴尊者受報的事蹟,即是最好的例子,尊者入山求法,其師馬爾巴大師,見其根器利,實非等閒之輩,惟業障纏身,若不加磨煉,難以成就,故示其於東山頭蓋圓屋,再令拆除;復令往北山頭蓋三角屋;又不滿意,再令造四方形十層屋。如此返復,數次拆建,其苦倍嘗。若尊者不能忍受如此消業之法,必然不能成就密教一代宗師。
又當代禪宗大師虛雲老和尚,曾集多人,發願自浙江普陀山,朝拜至山西五台山。三步一拜,中途諸多人陸續退盡,惟師信心篤堅。中途雖多次障難:大難十次,小難無計。均一一克破。所以老和尚後來再行腳之處,諸多瑞應,有四十八奇之稱,因此更發願力,代眾受苦,其成就自可想像。
反觀今日,自稱修行的我們,微受困境,便裹足不前,自暴自棄,灰心喪志,豈不可恥?
因緣差異,各自有別。各人業因不同,在學佛過程中,所受的阻礙自然也不同,然萬法唯識,惟乎一心,只要持心信解,接受種種考驗;視一切障礙為修道的助緣,發廣大心志,勇往直前學佛修行,必能得大成就。
2011年2月16日星期三
2011年2月14日星期一
寺庙拜佛讲解
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觉悟的人,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
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因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爱。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祸害。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处,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些菩萨代表修学的纲领,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使我们真正受益。
为什么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示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
二、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三、西方广目天王;四、北方多闻天王。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佛经;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学习。可见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踏实,绝不是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些塑像,就给你上了一课。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这是艺术的教育。
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学戒律,就是要遵纪守法,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略述于下: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印光大师说:“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正)对治瞋恚等义》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修定,就是通过念佛,或诵经,或持咒,或静坐,或参禅等方法,培养一种安定、清净、祥和、稳静的心态;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得失随缘,不骄不馁;遇事不慌,一心不乱;从容不迫,体动心静。心静,则慧生,故能恰当解决人生之种种疑难、困惑与烦恼,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离苦得乐。所谓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因此,这种心态,有益于现代人生,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为什么敲钟?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敲钟时,可别忘了耳闻心诵:“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附:还愿烧香的规矩
一、寺庙进门
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男客先迈左脚,女客先迈右脚,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同时进庙内殿宇时应遵循左门进右门出的原则。注意:一定不能踩踏在门槛(据说门槛代表佛祖的肩膀,当然不能踩踏)之上。而登临第1和第6个台阶的行礼意味着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顺的含义。
二、拜佛原则
拜佛前,先要净(洗)手。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上香以3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安。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三、上香原则
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
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
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
4.再举香齐眉;
5.之后,放下如第3动作;
6.开始用左手分插。
插香的第一种方法:
第一支香插中央。
第二支香插右边。
第三支香插左边。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烧香就是供养,烧檀香最好!
四、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1、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2、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
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3、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4、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5、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6、女人来例假时候不要去上香。
7、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香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以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8、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进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
9、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10、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11、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12、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薩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薩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薩,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薩,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给每个佛、菩薩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牙阝;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那么该怎样拜佛呢?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为什么拜菩萨?
一、弥勒菩萨:包容、欢喜
我们一进天王殿,第一个见到的,就是正当中供奉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造的是布袋和尚的形象;他代表什么意思呢?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他所代表的意义就是什么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我们以清净平等的心对待一切众生,以满面笑容接待一切大众,这才是入佛门必备的条件。所以他是教学,而不可以把他当作神明来祭祀,那就错误了,你一定要懂得其真正的含意。你明了之后,才会对于佛家教育佩服到五体投地,不能不称赞,这真是具足了大智慧,圆满的设施。明了他对我们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拜菩萨了。
二、地藏菩萨:孝顺、恭敬
地藏菩萨所表示的是孝亲尊师,所以一部《地藏经》就是佛门的《孝经》,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无论哪一个宗派,哪一个法门,都是从孝亲尊师做起。然后把孝亲尊师扩大,能够孝顺、恭敬一切众生,这就是拜菩萨了。
三、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拜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害人就是害己,助人就是助己,利人自然有益自己,爱护他人,才是真爱自己。
四、文殊菩萨:智慧、善巧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的是大智慧,圆满的智慧,绝对不是迷惑颠倒,感情用事。佛门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是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个话对照起来看好像非常矛盾!其实它有道理的,因为,慈悲、方便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不能溺爱。感情用事,不思后果,那就是祸害。如果是以智慧为基础,慈悲、方便才能恰到好处,才能善巧,才能自利利他,那是真实的功德。因此,拜菩萨,就是学习开发自己的智慧,为人处世,善巧方便,得当适宜。
五、普贤菩萨:应用、实践
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能够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其中,这叫做普贤菩萨。拜菩萨,就是学习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四个大科目——孝敬、慈悲、智慧、实践。诸位想想,佛教里哪来的迷信?真正是叫我们破迷开悟啊!然后才能离苦得乐。
苦从哪里来的?
从迷来的。
乐从哪里来的?
从悟来的。
觉悟就乐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统统清楚,统统明了,自然就快乐了。你能够掌握这个现实,你能够自在地运用这个现实,支配这个现实,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被环境支配,这个人很痛苦啊!自己有能力支配环境,支配自己生活,样样作得了主宰,他怎么不幸福,怎么不快乐呢?关键就在迷、悟啊!这些菩萨代表修学的纲领,都是叫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法,落实在生活中,使我们真正受益。
为什么拜罗汉?
罗汉是佛陀的学生,听闻佛陀的教育,用功修行,解脱了烦恼和痛苦。我们拜罗汉、数罗汉,就要学罗汉,听闻佛法,修正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从而离苦得乐,身心清净,生活幸福。
为什么拜四大天王?
走进佛寺大门,你看的第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里面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弥勒菩萨;四大天王是护法,保护这个道场的。你懂得其真正的意思吗?
一、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持国里面最重要的含意就是“负责尽分”。我们修身、齐家,也就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自己是什么身分,就负担起什么样的职责。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对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每一个人在他自己岗位上都能尽忠职守,负责尽职,这才能护持国家,他表示的、教我们的是这个意思。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它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什么呢?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就像弦一样,你要是太紧了,它就会断掉;太松了,就弹不响了,一定要调得恰到好处,这就是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守分寸,都要做得恰到好处,它是这个意思啊!
二、南方增长天王。“增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与时俱进,不进则退。儒家教学说日日新,日新又新,永远在求进步;佛法讲精进,不但要进步,还要精纯,进步当中要守住精纯,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所以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那你不求进步怎么行,整个社会都在进步,你落在后面,会被淘汰掉的。所以德行上要进步,智慧要增长,技能要进步,才艺也要进步,乃至于我们生活品质也要天天往上提升,这才是佛法。佛法讲苦行,那是在求学的阶段。因为佛所讲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不要搞错了,我们离乐去吃苦,这在佛法里找不到。所以苦行是在修学的阶段,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求学的阶段要苦,踏进社会我们造福人群,这个时候是离苦得乐;不但自己离苦得乐,帮助整个社会,帮助一切大众离苦得乐,是这么一个意思,不能搞错。苦行是一个阶段,不是永久的,这个一定要知道。
增长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这个剑也是表示佛法的,代表智慧之剑,能断烦恼。烦恼像丝、像乱麻一样,所以快刀斩乱麻,唯有智慧才能够把所有的烦杂事情,统统都解决掉,它表这个意思。
三、西方广目天王;四、北方多闻天王。前面两个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我们要负责尽职、要日新又新。那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这两位天王教给我们——要多看、多听,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慧从这儿来的呀!要读书,要读诵佛经;要到处去看、去考察,像现在说观光、考察。“光”是什么呢?光是那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那个地方的生活习惯。我们去看看都了解了,人家的长处,我们学习;人家的缺陷,反省我们有没有。我们能够采人之长,舍人之短,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社会,这样岂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国家,最美好的社会了吗!这个不是凭空在想像的,是要叫你多方去考察、去学习。可见佛教给我们的确是非常踏实,绝不是空谈;教我们多看、多听,增长自己的学问,增长自己的见识。
那么广目天王右手拿的是一条龙,或者有的时候造像造的是蛇。龙跟蛇代表什么呢?代表变化莫测。这是讲人心、社会、世界,非常非常复杂,常常在变化,你有智慧才能控制得住,才能掌握局势,才能游刃有余,它表这个意思。
北方多闻天王,他手上拿的是伞盖。伞代表什么呢?伞是遮盖,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环保,遮盖灰尘,既要多看、多听,又要保护自己身心的清净,不被诱惑,不受污染。所以你要是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一进天王殿看到这些塑像,就给你上了一课。这一课真正护持你自己身心的健康,护持你个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这统统都护持了,一点都不假。诸位一定要晓得它表法——教学的意趣。这是艺术的教育。
为什么烧香?
“香”代表戒、定真香,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修学戒律,就是要遵纪守法,修十善业。十善业包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或称十善业道。现在将十善业略述于下:
一、不杀生而慈心于仁——杀是杀害,生是生命,不杀害众生之生命,名为不杀生。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勿残杀加害。因为佛教主张佛性平等,提倡慈悲救世,故释尊以平等慈悲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故不能杀。而孟子也曾说:“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他不言佛性,也是出于仁爱,而怜悯被杀害的众生。由此看来,能慈心于仁,无杀害生灵,生命界则可尽其天然,争斗仇恨的事,便可消灭,天下岂不太平?
二、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谓诈骗潜窃,盗谓强劫豪夺。不偷窃强夺人家的财物,叫做不偷盗。因为一切事物,主权转移,必依正义,不与取而取,非分取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的行为。能资生活而遂欲望叫做“利”,致利于合宜叫做“义”。知利己而须利人,利人即利己,自利利他,叫做“义利”。人人行义利,节俭日用,奉养父母,维持家庭生活,乐其天伦,与朋友金钱往来而能守慎,则无偷盗之事发生,社会既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三、不邪淫而贞良守礼——即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苟合淫欲,即名邪淫。能端正男女间之欲情,叫做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亦即组织家庭之后,夫妇须相敬如宾,不有其他淫乱行为,便能和睦相处,成为美满家庭。
四、不妄语而诚实无欺——以术愚人,以言诈人,喜说谎话,是说不是,不是说是,叫做妄语。不妄语就是说话诚实,不说虚伪诳骗的话。如能远离妄语,便能做到诚实不欺,则父母、兄弟、亲属、朋友,以及人事的接触,彼此都能互相信任,实为得乐之道。
五、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不两舌即是不搬弄是非,不离间他人感情。世人不修口业,常有两舌之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两舌灾祸,可导致无风生浪,是非烦恼,扰乱身心,甚至动武伤人,实为杀人不见血之罪魁。苟能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岂有是非之争端?
六、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即是不说粗恶毁辱他人的话,及不咒诅他人的恶毒言语。常人多患恶口骂人,且伤人父母祖宗三代,是为大恶口。经云:“犯恶口者,当受畜生果报。”故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成善,为人敬爱。
七、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即花言巧语,轻浮无礼,说不正经的话,导人生诸邪念,或出言戏弄,胡乱开口,以为取乐,都叫做绮语。说此绮语者,不惟无益自己,且能加害他人,业报所在,死堕恶道,生而为人,永遭轻贱。故要说合于礼仪,不乖违真实的正经话,便叫做不绮语。如能远离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也必为人敬仰。
八、不悭贪而慈心舍施——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经云:“能舍施者,可得富贵。”但不可有贪,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九、不嗔恚而慈忍积福——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印光大师说:“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正)对治瞋恚等义》
十、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修定,就是通过念佛,或诵经,或持咒,或静坐,或参禅等方法,培养一种安定、清净、祥和、稳静的心态;荣辱毁誉,泰然处之;得失随缘,不骄不馁;遇事不慌,一心不乱;从容不迫,体动心静。心静,则慧生,故能恰当解决人生之种种疑难、困惑与烦恼,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离苦得乐。所谓大将风度,指挥若定。因此,这种心态,有益于现代人生,是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因此,要修戒、定、慧。
为什么敲钟?
佛门、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在一口佛钟上铸有这样的铭文:“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佛寺的钟多是晨暮各敲一次,每次紧敲18下,慢敲18下,不紧不慢再敲18下,如此反复两遍,共108下。为何要定为108下?一说是一年有12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合为108,象征一年轮回,天长地久。另一说是,人有108种烦恼,钟鸣108响,以尽除人间烦恼。
钟声深沉、洪亮、绵长,才能震撼人心。形大体重的钟基频低,储能大,使钟声深沉绵长。用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强,就会使钟声洪亮。所以,大凡具有感染力的佛事钟的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敲钟时,可别忘了耳闻心诵:“钟声闻,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炕,愿成佛,度众生。” 如此发心,福慧双修,功德无量。
附:还愿烧香的规矩
一、寺庙进门
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进门时,男客先迈左脚,女客先迈右脚,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同时进庙内殿宇时应遵循左门进右门出的原则。注意:一定不能踩踏在门槛(据说门槛代表佛祖的肩膀,当然不能踩踏)之上。而登临第1和第6个台阶的行礼意味着一心一意和六六大顺的含义。
二、拜佛原则
拜佛前,先要净(洗)手。香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先烧香再叩头。烧香的话,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的话,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比如,你不能向地藏菩萨一阵猛叩头。上香以3支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安。
跪拜的姿势是这样的,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什,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祈福还有一个仪式叫"开光",当然是由得道高僧来主持最好。平时开光的东西置于家中,须得初一十五净手焚香,否则为不敬。但如果是很特殊的开普光,则不同,开光的物件可随身携带。供开光的物件只能是象牙、金或玉制品。
把开光的物品和写上被祈福人的姓名和生庚八字(记不住生庚八字亦可不写)的纸用红纸或红锦囊包好,递上随喜一份(最好是以三六九数字相关),请大师帮忙开光。
开光的过程是把所有的开光物件放于一托盘,置于佛前,大师念经数篇,即算是佛光普照。你的物件因些而赋于灵气与法力,可以带在身边保佑你了。
三、上香原则
1.用自己的火将香点燃;
2.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姆指顶着香的尾部;
3.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
4.再举香齐眉;
5.之后,放下如第3动作;
6.开始用左手分插。
插香的第一种方法:
第一支香插中央。
第二支香插右边。
第三支香插左边。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华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烧香就是供养,烧檀香最好!
四、烧香注意事项:
在寺庙内有很多菩萨,如果你愿意,可以一尊一尊的拜过去,如果时间不允许,只需在大雄宝殿前烧。步骤如下:
1、自己请自己的香,不能由别人付香火钱。
2、最好用自己的火点燃香(三支即可,不需要大把大把的烧),面朝大殿的大门;双手轻握三支青香(男的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反之),突然向上方一提,
燃烧的火随即会熄灭,千万不能用嘴去吹灭。
3、上香时先上香后礼拜,三根香就够了,敬在一个炉中即可,“万佛一炉”然后经过每一座佛堂时,合掌拜三下就可,佛教根本就没有诸多讲究,最主要你有没有清净自心。
4、把香举至额头一般高,闭眼许愿,然后三拜。(举香的高度不得底于下身)
5、右转,面朝东方(一般大殿的门是朝南的),按第3步方式许愿,三拜;然后朝南,朝北。拜完后即可将香插到香炉内,注意:应该用左手燃香,因为右手杀生,左手相对来说要平和,不可往香炉内一丢了之。
6、女人来例假时候不要去上香。
7、进庙烧香,意思是点燃自己的心香,点灯是点亮自己的心灯,这时就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使自己得到智慧等等。所以香可以烧一枝,可以烧两枝,最多烧三枝。不必多烧。进庙烧香,可以自己带,也可以从外头买,不过一般大殿上都备有香,所以你可直接用,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你可以往功德箱中放点功德钱,如果困难,放心菩萨不会怪罪你的,你拜了佛也一样有功德。
8、焚三支清香,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庙里的垫子中间是给出家人拜佛用的,在家人男人跪拜用左边的,女人用右边的;进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尽量不要走中间,沿阶梯边沿而上,男左女右,进门时尽量不要走正门,因为方丈门朝晚课时都是从正门进的,而沙弥等从偏门进,所以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尽量应该从偏门进,男左女右,进去时尽量跨右脚,出门时也从偏门出就是,不要踩在门槛上(一般寺院门槛做得很高)。进庙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踩门槛。
9、心要虔诚,要茹素,手要干净,不要在庙堂里大声喧哗以及说无关的“唠叨话”,不要用手指点佛像,不可大声喧哗和讲不敬的话语。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不可以随口胡乱许愿,因为许愿一定要还愿的;如果没把握做到,就千万别许愿。别求发财,佛不是保佑你发财的。可以求平安,求健康顺遂。不要随口许诺给佛什么供养,然后又抛到脑后。佛又不争你的一柱香,这个说法是要让我们不要随意承诺,所谓做人应该有言必践吧。佛所恼的应该是这些虚妄之言吧。
10、在庙里按顺时针方向行走拜佛,不要跨过蒲团,因为会给人一种不庄严的感觉,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11、去道观许愿是要还愿的。一年愿望实现后回来,方法进去问人就可以了。如果没许愿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还愿的,但是你最好许个做多少善事的愿。就发愿来促使你本身的许愿。
12、不要不经寺院同意采摘寺院管理范围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这也是不对的行为,叫“偷盗四方常住”也要获果报的。
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确方法简要的介绍给大家,以祈共沾法益。
一、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是什么?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后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证道。成为大彻大悟的觉者,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二、供养佛、菩薩一定要烧香吗?
不一定。供养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鲜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条件不具备,仅供一杯清水(表清净平等)也行。但是,绝对不用酒肉来供养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灯、涂、果、乐”六供养,其中之一均可。
三、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
第二、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
第三、表示燃烧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门弟子无私奉献。
第四、表示点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喧、痴”意,佛并不嗜好世间大香贵香,但却喜欢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四、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
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从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薩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薩,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
五、有人一定要烧香怎么办?
寺院是公共活动场所,一般会限制烧大香,加上节假日人流量多,烧大香稍为不慎就会灼伤他人,浓烟滚滚,不利环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无边罪业。一定要烧大香的信众,可将大香交给寺院管理人员,同意安排焚烧,焚烧时,寺院里的法师也会为你们祈祷。
六、烧香礼佛应当许什么样的愿?
烧香礼佛时应当心地清净,果能一尘不染,获福无边。若要许愿,当放弃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发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之大心愿,则功德无量。佛经上讲“礼佛一拜,灭罪河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是也。
七、礼拜佛菩薩,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八、寺院里供的佛菩薩很多,给每个佛、菩薩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九、把点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确吗?
不正确。把香点燃后应插在香炉中间,第一支香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牙阝;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上完香后,应对佛像,肃立合掌,恭敬礼佛。现在有人将一把香点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烧伤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烧坏拜垫和器物,更造成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实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十、什么方法供养佛菩薩功德最大?
佛经上说:“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所谓法供养就是佛经上的教导,如理如法受持诵读,自行化他,为人演说。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处世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
如何持誦佛號以化生死罪?
佛經中曾記載;若能持誦佛的聖號,就可以消除無數億劫的生死之罪。諸如:「三千洪名寶懺」中的的三千佛,「萬佛名經」中的萬佛,五十三佛、三十五佛等的佛號均是。
一般人誤解持誦的意義,以為是指在佛祖面前念誦諸佛的聖號,一遍又一遍;則自然什麼生死劫難都會消失。其實持誦的意思,若像以上那樣,實在是誤解經典的義涵,因而修持之後並沒有靈感效果。
有的人說:「照經典所說的去修為何無效?我已經持誦無數次了,為何還受生死苦難;還在受劫受災?」
因為光念誦佛的聖號,不但過去世的劫難無法消除,現在的劫難也無法減輕。經典不是說念誦佛號無數億劫的生死劫難都會消除嗎?為何連現在的災劫都無法化解呢?這都是因為不明白「誦持佛號」的意義之故。
所謂的「誦持」,或「稱讚佛」,不是指念誦佛的聖號,而是指:要去了解佛修養行德的方法;並且把握身體力行的方法,至無有出入,如此生死之罪才能解脫。
生死的罪最重,由於有此罪,所以才有生死之苦。眾生之所以有生死的重罪,是由於貪執不捨,迷戀不悟,瞋嫉仇殺,貢高我慢,疑心不信之故。只有這些貪瞋癡慢疑能淨除,生死的根本,輪迴的種子才能消除、斷絶。
為何為菩薩授記成佛的時間總是長達數十劫之久?就是因為眾生三毒深重,五陰熾盛,不易拔除之故。所以佛才要我們稱誦而且修持佛號;也就是將佛無量的慈悲清淨,功德喜捨,無二無別地行持出來,並念記在心。
只要念念在此,行行在此,則三毒可淨,萬德可行,自然生死重罪可除,輪迴的根蒂可絶。假若口中徒然念誦諸佛的聖號,心中三毒依然,如鸚鵡學語,有口無心,何有用於災劫重罪的化解呢?
以五十三佛為例:若能知此諸佛聖號之意旨,就能知道每一尊佛曾修什麼行,祂的因地功夫為何;其修持法如何;並且加以掌握,而走入此佛的中心意旨,得到此佛的真理,解脫一切,改善一切苦,如此才能稱為真正稱頌、稱讚此佛,把握此佛。若不如此稱誦諸佛的聖號,只是空口念誦,效果就差。諸如:想吃冰淇淋時,只是天天念著:「冰淇淋!冰淇淋!」何能吃到冰淇淋?其實賣冰淇淋的只是住在隔壁而已,去買就有了。小孩子未念「冰淇淋!」只是去買,就可以吃到了,比我們念半天還有用。
念佛亦然,若誤解念誦佛號的真義,永遠也無法得到解脫,其實不只修行如此;做任何事,改任何事,都要知道他的方法。
山間的蛾、蝴蝶,原本是一隻蟲,經蛻變後,就不必蜷居在草葉間,土洞中,動彈不得,寸步難行;而可以長出翅膀,在樹林間飛來飛去十分歡喜。只是牠們的蛻變只有一、二個禮拜,就得死去。
人一知道佛的方法,所改變就不是蛻變的短暫。早上的想法雖然十分矛盾,只要下午能改變、開朗,一切痛苦就可以馬上改善、改變。甚至一輩子乃至死後的靈界,都可以得到清淨、極樂的享受。這完全是明白佛號的意旨之故。若不明意旨,任何人的業罪之苦都改變不了,生死的重罪必得一一受到無間的折磨與刑罰。
這是得到解脫,上升極樂的方法、資糧與重要之處。願大家均能得此心要,以得到非常好的光明智慧,斷除一切的苦惱;解脫一切的生死之罪,永遠得其極樂,不用再受無間的折磨,這是諸佛的期待。
一般人誤解持誦的意義,以為是指在佛祖面前念誦諸佛的聖號,一遍又一遍;則自然什麼生死劫難都會消失。其實持誦的意思,若像以上那樣,實在是誤解經典的義涵,因而修持之後並沒有靈感效果。
有的人說:「照經典所說的去修為何無效?我已經持誦無數次了,為何還受生死苦難;還在受劫受災?」
因為光念誦佛的聖號,不但過去世的劫難無法消除,現在的劫難也無法減輕。經典不是說念誦佛號無數億劫的生死劫難都會消除嗎?為何連現在的災劫都無法化解呢?這都是因為不明白「誦持佛號」的意義之故。
所謂的「誦持」,或「稱讚佛」,不是指念誦佛的聖號,而是指:要去了解佛修養行德的方法;並且把握身體力行的方法,至無有出入,如此生死之罪才能解脫。
生死的罪最重,由於有此罪,所以才有生死之苦。眾生之所以有生死的重罪,是由於貪執不捨,迷戀不悟,瞋嫉仇殺,貢高我慢,疑心不信之故。只有這些貪瞋癡慢疑能淨除,生死的根本,輪迴的種子才能消除、斷絶。
為何為菩薩授記成佛的時間總是長達數十劫之久?就是因為眾生三毒深重,五陰熾盛,不易拔除之故。所以佛才要我們稱誦而且修持佛號;也就是將佛無量的慈悲清淨,功德喜捨,無二無別地行持出來,並念記在心。
只要念念在此,行行在此,則三毒可淨,萬德可行,自然生死重罪可除,輪迴的根蒂可絶。假若口中徒然念誦諸佛的聖號,心中三毒依然,如鸚鵡學語,有口無心,何有用於災劫重罪的化解呢?
以五十三佛為例:若能知此諸佛聖號之意旨,就能知道每一尊佛曾修什麼行,祂的因地功夫為何;其修持法如何;並且加以掌握,而走入此佛的中心意旨,得到此佛的真理,解脫一切,改善一切苦,如此才能稱為真正稱頌、稱讚此佛,把握此佛。若不如此稱誦諸佛的聖號,只是空口念誦,效果就差。諸如:想吃冰淇淋時,只是天天念著:「冰淇淋!冰淇淋!」何能吃到冰淇淋?其實賣冰淇淋的只是住在隔壁而已,去買就有了。小孩子未念「冰淇淋!」只是去買,就可以吃到了,比我們念半天還有用。
念佛亦然,若誤解念誦佛號的真義,永遠也無法得到解脫,其實不只修行如此;做任何事,改任何事,都要知道他的方法。
山間的蛾、蝴蝶,原本是一隻蟲,經蛻變後,就不必蜷居在草葉間,土洞中,動彈不得,寸步難行;而可以長出翅膀,在樹林間飛來飛去十分歡喜。只是牠們的蛻變只有一、二個禮拜,就得死去。
人一知道佛的方法,所改變就不是蛻變的短暫。早上的想法雖然十分矛盾,只要下午能改變、開朗,一切痛苦就可以馬上改善、改變。甚至一輩子乃至死後的靈界,都可以得到清淨、極樂的享受。這完全是明白佛號的意旨之故。若不明意旨,任何人的業罪之苦都改變不了,生死的重罪必得一一受到無間的折磨與刑罰。
這是得到解脫,上升極樂的方法、資糧與重要之處。願大家均能得此心要,以得到非常好的光明智慧,斷除一切的苦惱;解脫一切的生死之罪,永遠得其極樂,不用再受無間的折磨,這是諸佛的期待。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點光明燈之實義
每屆年關,萬象熱絡,喜氣洋洋,一般人往往喜歡進出寺廟、道場;開心地點燃光明燈,喜心佈施,以祈求平安吉祥之福。
光明燈之安設,遍及各地大小寺廟,但一般信眾未具清明慧力的資糧,鮮少明白其實質的意義與功德利益。
靜思歷代諸祖師與聖賢,誠具苦心用意,為了廣泛方便地接引初機的大眾,令廣種福田。因而在寺廟道場中,藉著點燈的因緣,依循次第地成全大眾親近神佛的因緣,令能在此活動中得到啟示教化;進而悟入參證自性;期其心智之光明能夠早日任運顯發。
一切眾生之福田,全繫乎心念。若信力堅固,虔心不退,禮敬於佛,瞻仰如來,則因為在各地點燈,因此處處悉得光明自在的善緣功德,與諸善因,時時受佛的加庇,長養最勝的福慧。故,常見善智者,明乎此理,往往在各地的弘法道場安置光明燈,點亮全家姓名;成為功德主。希望以此喜捨財資,護助法會的殊勝因緣,祈願全家與佛增上善德之緣,並期求行走四方,事事無障無礙;求得心智清明,靈光顯用!
蓋弘法佈施的道場或講經說法的寺廟,當受諸佛神聖之降臨護佑、加持,自然會令十方緣眾因點燃光明燈,而獲得甚妙的福報,人人長飲甘露,增益法樂。
凡能喜心獻出財力、人力,一體共助弘法的勝緣,使大善智的明師能夠適機開演稀有的經筵妙理,廣弘佛法的無上心要、密義,則佛光因而能夠圓滿地普照諸有情,使大福慧的上根之才,趣求妙靈圓覺;心智的光明大顯大開,早證清淨莊嚴之妙境,共創共享無窮的妙福樂,其功德自是無量。
佛因具足大慈悲心,為此一大事因緣,親自經行應化,因而示演救度眾生之諸種弘法事業,而點光明燈就是弘法事業中的一種。深究其深義,是祈望所有歷代傳承之法脈,能夠如燃燈一般地以心印心,俾燈燈相燃,心心相印,廣為流布,深植成佛種子。
因此,處處點光明燈的大德,應該進求心燈之普照明亮,自性的靈光能夠顯發,乃至圓明具足;能夠平等慈觀,無有佛與眾生之別,普等無二。祈願十方諸善信,若欲求得真實的無災無難,隨心如意妙吉祥,宜求修證心行的至正公平,無有邪私偏執;善行經求,如勢至之勇猛;志意隨順,似水之柔和,自然善生福樂,無有間斷。
光明燈之安設,遍及各地大小寺廟,但一般信眾未具清明慧力的資糧,鮮少明白其實質的意義與功德利益。
靜思歷代諸祖師與聖賢,誠具苦心用意,為了廣泛方便地接引初機的大眾,令廣種福田。因而在寺廟道場中,藉著點燈的因緣,依循次第地成全大眾親近神佛的因緣,令能在此活動中得到啟示教化;進而悟入參證自性;期其心智之光明能夠早日任運顯發。
一切眾生之福田,全繫乎心念。若信力堅固,虔心不退,禮敬於佛,瞻仰如來,則因為在各地點燈,因此處處悉得光明自在的善緣功德,與諸善因,時時受佛的加庇,長養最勝的福慧。故,常見善智者,明乎此理,往往在各地的弘法道場安置光明燈,點亮全家姓名;成為功德主。希望以此喜捨財資,護助法會的殊勝因緣,祈願全家與佛增上善德之緣,並期求行走四方,事事無障無礙;求得心智清明,靈光顯用!
蓋弘法佈施的道場或講經說法的寺廟,當受諸佛神聖之降臨護佑、加持,自然會令十方緣眾因點燃光明燈,而獲得甚妙的福報,人人長飲甘露,增益法樂。
凡能喜心獻出財力、人力,一體共助弘法的勝緣,使大善智的明師能夠適機開演稀有的經筵妙理,廣弘佛法的無上心要、密義,則佛光因而能夠圓滿地普照諸有情,使大福慧的上根之才,趣求妙靈圓覺;心智的光明大顯大開,早證清淨莊嚴之妙境,共創共享無窮的妙福樂,其功德自是無量。
佛因具足大慈悲心,為此一大事因緣,親自經行應化,因而示演救度眾生之諸種弘法事業,而點光明燈就是弘法事業中的一種。深究其深義,是祈望所有歷代傳承之法脈,能夠如燃燈一般地以心印心,俾燈燈相燃,心心相印,廣為流布,深植成佛種子。
因此,處處點光明燈的大德,應該進求心燈之普照明亮,自性的靈光能夠顯發,乃至圓明具足;能夠平等慈觀,無有佛與眾生之別,普等無二。祈願十方諸善信,若欲求得真實的無災無難,隨心如意妙吉祥,宜求修證心行的至正公平,無有邪私偏執;善行經求,如勢至之勇猛;志意隨順,似水之柔和,自然善生福樂,無有間斷。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