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2012年全州佛陀日参赛章程







古达佛教会访寂静禅林

古達佛教會菩提兒童班與青少團訪寂靜禪林進行教學交流

每年年杪,古達佛教會教育組都特別安排菩提兒童班及青少年團學員進行家庭日,今年則安排於本月十二日至十三日前往斗亞蘭寂靜禪林拜見法師,並於十三日早上九時至十一時進行兒童班教學交流活動。 古達佛教會一行五十三人在古達佛教會諮詢委員黃維崇及主席沈碧琪居士的帶領,前往寂靜禪林小住,並於十二日晚上拜見禪林監院泉平法師,聆聽開示,接受祝福,佛友們在法師的安排下到處參觀,包括參訪「沙巴樂住」、「業處禪堂」及「山林小徑」。 十三日早上彼等受到禪林兒童班導師,家長及兒童班學員的熱情招待,並由陳鳳瑩老師帶領青少及兒童們進行康樂,佛曲及佛學課的交流活動。 另外,愛心媽媽團則親自下廚供僧,個個法喜充滿。 席上禪孝法師受邀致詞,並給予祝福語。法師非常讚嘆此次的活動,並稱佛教團體應該常進行教學上的交流。這不僅能促進兩地兒童班導師,家長與學員的情誼,更能提升佛學班的教學技,巧達致互相勉勵的作用。法師也勉勵青少及兒童班學員要好好學習,不要辜負老師對大家的期望,做一個知足感恩,惜福的好孩子!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古達佛教會下月五日起舉辦沙閩兒童佛學班師資培訓營

爲了培訓兒童佛學班師資,提高現代兒童班的素質及品質管理,並契合現代的教育需求,由馬佛青沙州聯委會主催、古達佛教會主辦的"2011年沙閩兒童佛學班師資培訓營"定於十一月五日至六日(星期六、日),在古達麗雅酒店舉行。 佛教兒童肩負了佛教的未來和力量,不能再停留於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為此,,馬佛青總會教育委員會特別安排五位來自西馬學識豐富的講師擔任課程主講人,彼等將配合新佛學課本給予大家教學上的新構思。講師團的五位成員為施冰清老師、劉燕兒老師、陳進行老師、顏志偉律師與羅旭斌老師。 截至十月廿日為止,主辦當局一共收到州內各地五十七份報名表格,反應熱烈,為恐有所遺漏,特將已報名的學員名單摘錄如下: 古達佛教會:顏麗萍、王治龍、鄭必燕、鄔碧香、林可欣、蔡誼蕓、羅慧燕、羅慧貞。納閩佛教會:陳雪倩、李玥菱、林秋柔、謝斯恩、邱士祥、陳燕琴、陳怡志、邱友悡、蕭偉強、卓秀鳳、管雲華、尤群燕。 根地咬廣濟寺:范瑜倩、伍淑雯、劉晨思、林嘉倫、謝麗芬、劉芷萱、蔡嘉健。亞庇慈音寺:許吉廷、莊孔堃、許舜量、黎民康、林寺亮、蔡豐真、林石蓉。寂靜禪林:釋禪孝法師、黃麗凌、李玉燕、凌小燕。仙本那普明寺:謝迪妤、戴麗蓉、張秀孟、葉彩芬。山打根佛教會:戴欣怡、沈佩汶、石世賢、洪翠玲。斗湖佛光寺:葉楚文、廖佩琳、鄧潔文、彭秋嫻、鄔麗蘭。普陀寺育慈幼教:沈狄楓、何慧雲。斗湖佛教會:張琇雯、李依娜。拿篤佛教會:黃鳳儀、陳淑卿。 名單若有遺漏或欲詢問詳情,敬請聯絡主辦當局陳鳳瑩居士(0128433668)或林可欣居士(0198992811)。主辦當局呼籲學員們於十一月五日中午一時卅分之前到酒店報到。同時盡可能攜帶電腦。另外,主辦當局將以今年全州佛陀日慶典綠色恤衫為營衣,若欲訂購可接洽管雲華居士(0198678138)。

2011年10月8日星期六

古達佛教會青年組成功舉辦2011護法行





為了配合馬佛青每三至四年一次的"護法行",古達佛教會青年組經已在十月二日(星期日)早上七時成功舉辦2011護法行─"一步一願行"。 佛教青年運動要有良好的機緣配合和資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像播下的種子,必須有陽光,空氣和水的滋養才能長大,開花結果一樣。此項活動籌委會主席陳宇峰居士帶領一群青年籌辦此活動,同時旨在促進社會和諧、交流與聯繫,並大力推動健康身心活動。 當天早晨朝陽溫和,使到約百名男女老少參加徒步者步行得不炎熱。馬佛青沙州聯委會主席范瑜倩居士在古達佛教會主席沈碧琪、副主席陳鳳瑩,以及沙州2011護法行籌委會主席楊展之居士陪同下主持揮旗禮。 上述活動分為A組路線:(男生組)從學校區山路穿越至舊市區、運動場、海旁大道再繞回佛教會約六公里。B組路線特為女士及小孩所設,路途約有四公里遠。值得一提的是也有許多愛好徒步的非佛教徒也大力支持此項活動,令人感動。 沈碧琪主席在致詞中感謝遠道而來的范瑜倩加強交流與凝聚力,一起推動大馬佛教,更積極為法為教為眾生而奉獻,凈化社會。 范瑜倩居士在致詞中,恭賀古達佛教會青年組的承擔力,這也是本州第一個在本區主辦護法行的單位。這不僅能在本區落實護法行的宗旨,更能培訓護法愛教的精神。同時,跟着一大群人行走約四英里的樂趣無窮,能暫時卸下生活重擔,一同步行出汗讓人精神舒爽!身心愉快! 范居士同時歡迎佛友們踴躍參與十二月四日在根地咬舉行的沙閩2011護法行─"一步一願行",傳火炬步行活動。屆時與州內馬佛青屬下團體佛友相聚,必有一番盛況! 最後,沈碧琪、范瑜倩、楊展文及陳宇峰分別頒獎給男子組,女子組的冠,亞,季軍及五份優勝獎。頒獎儀式過後,大家歡喜誦經並回向給法界眾生。 徒步比賽成績如下: 男子組-冠軍:鄔希賢,亞軍:張寶俊,季軍:王治龍。優勝:謝寶倫、楊東成、鄭宇弘、李漢勇、李俊安。 女子兒童組-冠軍:關子杰、亞軍:劉賜安,季軍:洪偉頌。優勝:陳珉翠、張裕菁、黃琰晹、李忠偉、許玉蓉。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古達佛教會教育組成功舉辦佛曲影畫投影設計賽成果展


為了提升青少年對科技的掌握與應用,古達佛教會教育組業於八月十三日(星期六)晚上,舉辦佛曲影畫投影設計比賽成果展(佛曲Power Point)。通過此項活動,希望能讓青少年在忙碌的學業之餘,以佛曲洗滌心靈,感受大自然生活中的真、善、美。 配合上述比賽,教育組特於一個月前在古達Unicon電腦學習中心安排了兩堂課,並請蔡國明老師教導青少製作影畫,從中學習並寓意于情,品味佛曲中的人生韵味。此次投影設計主要從《吟唱大自然》專輯中選曲,並邀請諮詢委員黃維崇、主席沈碧琪及蔡國明老師擔任評判。 以下為五份成果展的優勝獎組合: 林子祺(麻雀與老鷹)、林子杰與陳漢偉(魚兒水中游)、羅美珊與黃琰祥(麻雀與老鷹)、周立智與王俊憲(魚兒水中游)、以及羅國彬與林顯達(勤勞的太陽)。 蔡國明老師讚賞青少年即學即用,其中不乏有創意的作品,令人心生歡喜。評判以創意卅巴仙、設計四十巴仙以及配圖卅巴仙作為評分準則。他希望青少年要善於利用科技進行有益身心的活動,奉獻自己、服務他人。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共修与独修



为什么一定要“共修”呢?

只要够虔诚,难道不能一人随时随地独修、独忏吗?

也许会有人也升起如是的疑惑。 这是由于人的念头总是一个接

一个,如野马一般地飘忽、闪动,因此,独修、独忏,则须具足

一定的专注以及摄心的能力,行者必须对自身有十足的信心与把

握,能够察觉到一己意念、意识的散动、浮想,立即将它收摄回

来,回归于当下的忏文、忏仪中。早期,于高雄山寺中的禁足、

闭关中,我个人即是采取独修的方式进行《大悲忏》。

由于它要求了高度的专注与禅定,因此,并非初修者以初始的散

心、浮心便可抵达的。依此,格外需要练就一番修行的工夫与素

养。 

采取“共修”于初学者格外得力,唯因 “木头总是跟著木排

跑 ”。


一根木头,可能在汹涌的河面东奔西窜,不知漂向何处;一排又

一排的木筏,牢牢绑紧,则可能井然有序,片毫不失地安全抵达

彼岸。这便是“依众,合众”的善巧方便。首先,它举行的地

点,是一座清净、庄严,而宁静、安详的道场。人们一进入道

场,也便自然地摄心庄穆起来。

同时,在拜忏的过程中,由于梵呗、唱诵、仪轨不断持续举行

著,即使心念偶尔流转、飘忽、岔开了,也不可能完全中断、停

止下来。且由于“木头总是跟著木排走”的巨大凝聚力,一个飘

闪的妄念,根本敌不过百个、数百个,甚或上千个虔心专注的力

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强而有力的“共忏”主流中。

由是,你忏悔,他忏悔,我忏悔……集体的氛围,带来相互的震

撼与交响;那忏悔,即如一堵气势庞大的洪流般,能够发自心底

的,涤净一己内外的垢恶与罪障。

忏悔,唯有在真正的虔诚恳切中,才能发生作用,也才能具体转

变身、心。

散心浮动,则很难抵达拜忏的效果。“共修”则相对的,以集体

的力量,转化了个体所可能有的散乱、疲怠,而能倾全副心意

地,达到“拜忏除障”的目的。

这是为什么世界各大宗教都采行类似的集体祈祷、礼拜和诵赞。

唯因他人的虔诚,总是能唤醒自我的虔诚;他人的惭愧,也总能

提醒一己的惭愧;而他人的善好,也总能激发自体的善好。以

致,感应道交,在相互的辉映与激荡中,不仅在情绪上,也在具

体的感受、经验上,真真诚诚地检省,也真真实实的忏悔、净化

了。

摘自《圣严法师教观音法门》

2011年7月30日星期六

農曆七月的真正意義




農曆七月的真正意義 吉祥 感恩 孝親與歡喜

時序進入農曆七月,從佛教的觀點,七月乃是吉祥月,也是感恩月,同時也是孝親月,更重要的也是歡喜月。證嚴上人勉勵,人人應該時時淨化身心,破除迷信、環保護生;時時虔誠禱告,期待天地調和,四時順暢,人人才有平安幸福的生活。

佛陀時代,出家人都以托缽為生,目的在於與普天下的人結好緣,在當時的印度,每到夏季多雨溼熱,許多有毒的蟲蟻出入。佛陀顧及出家人外出托缽的安全,並給與在家居士供僧植福的機會,從農曆四月十五日至農曆七月十五日三個月的時間,僧團「結夏安居」,出家人靜居修行,每日由在家居士至僧團居住地供養飲食用具。三個月後,出家人修行得到進境,佛陀非常歡喜,眾生感恩、吉祥。故有農曆七月是「歡喜月」、「感恩月」、「吉祥月」之稱。

「孝親月」,是來自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目犍連尊者救母而供僧的典故。目犍連尊者為了解救墮入餓鬼道的母親,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結夏圓滿日)供養眾僧,藉僧眾祝福的力量,解救了母親及同在地獄的受苦眾生。而後演變成「盂蘭盆會」,來到中國形成「普度」,提醒人人孝親感恩、行善布施,解救眾生身心苦難,這是「普度」的真義。

「普度」隨著過去的農業社會因為窮,平時吃的簡單,只有年節時可以藉著名目,製造飲食豐盛一些的機會,因此發展出普度的習俗,那個「度」,等於是肚子的「肚」。到現在家家戶戶「普度」,大肆宰殺、焚燒紙錢,祭拜孤魂野鬼以求平安,祈福變成了造業,燒紙錢製造空氣污染!

此外,農曆七月,民間禁忌特別多,現在人人,應該提升知識,了解農曆七月與普度的真正意義。證嚴上人鼓勵人人善用智慧,培養日日虔誠,時時感恩、孝親、吉祥,歡喜的心。

佛教慈濟基金會秘書處 劉星妤
.

2011年7月24日星期日

佛教對命運(算命等)的看法---星雲大師

佛教對命運(算命等)的看法---星雲大師 弟子滿義記錄

「世間上,不論是富商巨賈,或是販夫走卒,每個人對自我都有一些期許和信仰。一般人除了信仰宗教以外,有的人相信金錢萬能,有的人相信權勢有力,有的人相信情愛美好,有的人相信友誼關懷勝過一切。當然,也有的人相信因緣果報,但是,蕓蕓眾生中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喜歡相信命運」。

以上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于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在上海普門經舍主持「當代問題座談會」時,針對「佛教對命運的看法」所做的開場白。大師認為,生活裏,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莫過於「自己」;而自己的問題之中,又以「命運」最為重大。因為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明日不能預知,對於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握,便想探索命運,甚至把一切歸咎於命運。例如,有的人從小到大,學業順利、事業成功、愛情得意、家庭美滿,一切都很順心如願,他就慶倖自己有好的命運;有的人一生坎坷,挫折不斷,他就感嘆造化弄人,時運不濟。究竟人有沒有命運呢?大師肯定的說:所謂「命運」,其實就是「因緣」。

大師引述佛言「諸法因緣生」,以及六祖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兇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最後結論出「命運與我們的口言身行,尤其存心善惡,有很大的關係」。

大師不諱言:「一個人的一生,有時候因為一句話,或是一個人、一件事、一塊錢、一本書、一個環境、一個觀念、一個思想,都會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不過,大師強調:「我們生命週遭的人、事、物,雖然有時可以影響我們的禍福、有無,但那只是一時的,究竟最終的命運,還是操之在我;命運絕對不是天神可以左右,也不是像算命先生所說,能夠預知,如《了凡四訓》的作者袁了凡,其一生的際遇不就說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嗎?再如佛教裏的『沙彌救蟻』、『烏龜報恩』,不都是命運可以改變的最好明證嗎?所以自己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

大師對命運的詮釋,精闢獨到,尤其對「命運操之在我」之說,給了與會人士極大的鼓舞與信心。以下是當天問題座談的實況紀錄。

時 間: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
地 點:上海普門經舍
主持人:星雲大師
對 象:北大、川大、蘭大、京大之學生及一般信眾

一、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天生聰明,家世顯赫,富貴到老;有的人則是終其一生努力奮鬥,到頭來還是潦倒以終?請問大師,人的貧富貴賤、窮通有無,到底是由誰來主宰的呢?
答:世間為何有貧富、貴賤、智愚、美醜的不同?這些問題常常使人誤解世間不平等,甚至怨怪老天作弄人,因而憤世嫉俗或偏激行惡。其實,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出身豪門,家世顯赫;有的人門第寒微,卑賤低下?有的人天賦異稟,端莊美麗;有的人資質平庸,其貌不揚?有的人一生坐享祖上余蔭,福祿雙全,凡事順遂;有的人即使再怎麼努力奮鬥,結果還是顛沛困頓,潦倒以終?這是什麼原因呢?一言以蔽之,都是由於個人宿世善惡業所招感的果報,而一般人則將這一切不同的人生際遇歸之為「命運」。

命運的產生,其實就是三世因果的現象。就佛教來講,生命是通于三世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流轉的生命,而生命流轉的經過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眾生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無明」,造作了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六根)成形,藉著六根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慾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後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因為生命是三世迴圈不已,而三世迴圈的生命就是靠著累世所造作的「業」來貫穿,所以我們今生的命運好與壞,不是現世因緣才決定的結果,而是過去久遠以來多生多世所累積的善惡業力,到了此生都能現前,都能發芽,都能生長,因此今生的幸與不幸,除了今生的行為因素以外,也與過去世的因緣有關。

同樣的,我們今生所做的善惡好壞,也可以在未來開花結果,成為來世的命運。此即佛經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

三世的生命,好好壞壞,互為因果,所以今生的幸福、富有、榮華富貴,都與前世的好因好緣有關,這就如同我們讚美資質優秀的兒童為「天才」、「天賦異稟」;「天」就是因果,因為他有過去所做所為的「基因」,到了現世因緣成熟,自能顯現他的聰明才智。反之,有的人今生窮途潦倒,挫折不斷,也不要怨天尤人,怪你怪他,這也是由於前世的作為──業力所招感的結果。

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每件事都有其因緣,而主要的原因,就是業力。在《正法念處經·地獄品》說:「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於是。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舍,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眾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眾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業維繫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裏輪迴不已。

所以,人生要想改變命運,必定要從自我身、口、意的行為改造做起。也就是要從「因」上去探究,如果凡事只在「果」報上計較、追求,那是無濟於事的。例如,有的人天生聰明,就是過去世勤勞、用心,得遇善知識,信受奉行的結果;家境富有的人,因為他節儉、有預算、勤生產。

由於我們每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為而決定;行為有因果的關係,行為是因,業報是果。業左右了人生的窮通禍福,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舉心動念,可以說都是在創造自己的命運,我們不必依賴算命、看相、卜卦、求籤、擲筊來決定自己的前途與未來,自己的身心行為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例如,心思改變,態度會隨之而變;態度改變,習慣會隨之而變;習慣改變,人格會隨之而變;人格改變,命運會隨之而變。因此,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命運就如世間事,都是有因有果;種什麼因,就收什麼果。因果報應,毫釐不差,而果報的好壞,都是取決於自己的業力,不由天神所賜。如果我們所做正直,即使閻羅王也不敢隨便裁判、處罰我們,正如世間上的法官,一旦判了冤獄,自己也會受到制裁。假如我們的行為不好,即使閻羅王受到賄賂而判決不公,他也會受到報應。所以,人人有佛性,人人也都是上帝,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

總之,佛教不講主宰,而講因緣,如果勉強要說有個主宰,自己就是主宰。因為世間無常,在無常裏,只要自己改變因緣,就可以主宰未來的結果;因為人生沒有定型,只要我們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因此,個人的貧富貴賤,雖然後天也會受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因素所影響;乃至朋友的資助或拖累,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前途。一個家庭的幸福平安與否,除了家長主宰著一家的經濟生活之有無以外,家中每個成員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也會受到國際局勢,以及國內的地理、氣候、民風等因素所影響,所以一切都是因緣在主宰。但是,如何培養好因好緣,主權卻掌握在自己手裏,所謂「善緣好運」,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運。因此,想要有光明的前途與美好的未來,積聚善業是很重要的不二法門。

二、佛教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為什麼很多人行善,卻不得善終,原因何在?
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因果報應的原理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迴圈,明明白白。偏偏有人對因果生出許多誤解,理由是:有的人作惡多端,但他一生榮華富貴;有的人善良有德,偏偏窮途潦倒。「善無善報,惡無惡報」,如此何來「因果」之有?如此「因果」,怎能叫人信服?

其實,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有的人雖然今生作惡多端,但是由於過去世行善,累積了許多功德資糧,就如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裏儲蓄了很多存款,現在雖然作姦犯科,你能不準他提用存款嗎?反之,有的人今生行善,但過去作惡的業報現前,就如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然而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所以,善惡因果不能單看一時、一世,因為因果報應依其受報的時間,有現報、生報、後報。正如植物,有的春天種,秋天收成;有的今年種,明年收成;有的今年種,多年以後才能結果。而業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後生成熟等不同的差異,其原因有二:

(一)因的力量有遲早:譬如一粒瓜種和一粒桃種同時下種,瓜種當年即可生長結果,而桃種須待三、四年後方能結果。

(二)緣的力量有強弱:譬如相同的二粒豆種,一粒種在空氣流通、日照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一粒種在潮濕陰暗、土壤貧瘠的角落裏,結果二粒豆種發芽成長的速度一定不一樣。因為諸緣具足,成長自然早些;助緣不夠,自然業果成熟較慢。

由此理論得知,好人今生所以受苦報,是因為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為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所以須等待來生後世再受善報。惡人作惡,反得好報的道理亦然。

善惡因果,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道理是很簡單易懂的,只是一般人並不容易有正確的認識。

話說有一位老和尚想在山裏建一座寺院,於是下山來到村子裏化緣。他把化緣的目的寫成告示牌,豎立在路口,自己就在地上坐下來靜靜的唸佛、誦經。但是幾個月過去,每日來往的行人都視若無睹,沒有任何人主動樂捐,只有一個賣燒餅的小孩看了過意不去,就把當天賣燒餅的錢全部捐給老和尚。老和尚深受感動,對小孩子說:「日後如果你生活上發生任何困難,可以到某某山的某某寺院來找我。」說完摸摸小孩的頭就離開了。

賣燒餅的小孩起初並沒有把老和尚的話放在心裏,但是他回去後因為交不出錢來給老闆,結果就被開除了。失去工作的小孩,從此流落街頭當乞丐,不但三餐無著,而且居無定所,生活環境的衛生也不好,不久便眼睛全瞎,從此連討飯維生都發生困難。這時他忽然想起當初老和尚交待的話,因此依言到山裏找老和尚。

老和尚是一位有神通的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小孩子要來,因此昭告全寺大眾,說:「明天有一位功德主要來,他是我們的大護法,大家要準備迎接。」隔天,當家師、知客師都沒有見到什麼大護法、大施主來。直到晚上,老和尚問道:「我們的大護法來了沒有?」「沒有。」奇怪!應該要來的。這時知客師說:「老和尚,大護法、大施主沒來,倒是有一個瞎了眼的小孩子來過。」「哎呀!那就是我們的大護法、大施主啦!趕快迎回來,待為上賓,好好的照顧他。」

於是在老和尚的指示下,小孩子被安排在寺院裏住了下來。有一天晚上,小孩半夜起來上廁所,因為過去大寺院的廁所不但大,而且很深,小孩一個不小心,跌到廁所裏淹死了。

消息傳開,一時閒話滿天飛,大家認為小孩子不做好事倒還好,做了好事不但失業,眼睛也瞎了,現在又掉到廁所裏淹死,這哪是好心有好報呢?

老和尚知道以後,就集合大眾,告訴大家不可以如此看待這件事,不要以為沒有因果,其實這正是因果。老和尚說:「這個小孩子由於前世造下的罪業,本來今生應該出生為癩痢頭的窮苦小孩,下一世則是一個瞎子,再下一世又會受到掉進廁所淹死的果報,這本來應該是三世的罪業,但由於他今生佈施建寺的功德,結果三世的罪業都集中一次受報,現在已經苦報受盡,升天享樂去了。」

「因果報應」就像一個人欠了債就一定要償還;吾人只要造了業,就一定要受果報。所以,三世因果一世報,看似不好,其實是消業,當業報受盡,自然無債一身輕,這其實是好事。只是因果業報的關係複雜而繁瑣,實非凡夫之智所能認識清楚,因此一般人很容易錯亂因果。

有一個年輕人自己創業,開了一家工廠,他一心想要多賺一些錢,因此每天早上都會到王爺廟裏去拜拜,求王爺賜福給他,讓他發財。

有一天,年輕人照例到王爺廟燒過香之後,騎著野狼150CC的摩托車趕著要去上班。因為車速太快,一頭撞上橋梁,結果車毀人亡。

年輕人的父親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怨怪王爺沒有保祐他的兒子,因此怒氣沖衝的到了王爺廟,準備打壞王爺的像。

這時廟裏的廟祝上前對老先生說:「老先生,你千萬不要怪我們的王爺不靈感,不肯保祐你的兒子,你要知道,你兒子騎的是野狼150CC的摩托車,我們王爺騎的是白馬。當王爺看到你兒子即將撞上橋梁時,也想上前救他,但是你兒子的摩托車太快了,王爺的白馬趕不上,結果『砰』一聲,就出車禍了。」

從這故事大家可以知道,車子太快,快有快的因果,你不能怪王爺。就像我們平時做人處世,常常很容易怨天尤人,很容易錯怪別人,不知道一切都是自己的因果關係。比方說,我常聽一些人抱怨:「我每天燒香拜佛,為什麼身體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誠,為什麼錢財被人倒了呢?」「我吃齋唸佛,為什麼生活總是不順利呢?」「我每天打坐參禪,為什麼命運多舛呢?」我聽了不禁感到奇怪,佛門又不是保險公司,你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薩加被,自己的言行卻違背「因果」,怎麼能得到好報呢?

再說,所謂「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經濟有經濟的因果,我們不能錯亂「因果」。想要身強體健,必須注重飲食、運動,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想要事業成功,必須精進勤奮、把握機會、分析市場趨勢;被人欺騙,應該先檢討自己是否貪小便宜,傷害別人;遭到扒竊,應該先反省自己是否太過招遙,讓錢財露白,或許也可能是自己前世有欠于他,今生藉此還債也不一定。

由於我們遇事往往不去探究因果關係,不懂凡事都不離因果,因此無明煩惱,甚至對因果產生懷疑,如剛才說的,「某甲佈施行善,為什麼如此貧窮?某乙為非作歹,為什麼這麼富有?」其實因果業報有現報、生報、後報,好比植物有春種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業網比植物的生長因素更為錯綜複雜,之所以遲速不一,輕重有別,其間的「緣」也很重要,好比一顆種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陽光、空氣、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世間之事亦然,一個人具有才華固然是一個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緣」,才能得到好的結「果」;一個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個惡「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緣」,也可以改變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或許會減輕將來的惡「果」。所以,平日裏每當我看到一個人才,總會在心裏思想著如何給他一些好的因緣,讓他能夠早日成就;每當我看到冥頑的眾生,也常思忖著如何循循善誘,給他改過向上的機會。

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平時勤修善根、常做善事,多培養一些福德因緣,如《阿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縱使有方便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畢竟不是完成;就如讀書考試,沒有考取學校,儘管給你插班附讀,但是離畢業還有很長的過程,還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達成目標。

所以,因果不能只看一時,要看三世;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面對謎樣的人生,有的人回想過去生中,自己做了什麼?也有人妄想來生不知道會如何?更有人怨嘆此生種種的不如意。其實迷時不解,悟時始明,正如《三世因果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監古知今,從現知未,這不是「三世生命,一偈可明」了嗎?

三、佛教講,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我們的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請大師開示。
答: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的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

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裏都具足了三千大千恒河沙功德,只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採,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裏面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致有了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了路標的指引,才不會迷失方向,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致發生意外。

說到信仰,有一點大家必須認識清楚的是,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制,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颳風就想像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了這些神只,人們出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卜,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制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自我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做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只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出來的人,有的以師志為己志,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了。如《佛遺教經》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可見佛陀只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致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宗教,在佛教裏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歷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凈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凈,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過去我曾經說過,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為一個人有了因果觀念,才能慎行于始,才能防非止惡,才能眾善奉行,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慾、瞋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的控制了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歷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表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才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表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家、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向前、向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出門,夜晚都懂得要回家;信仰能為我們人生的最後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只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遇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了,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假如能找到佛陀做為我們的老師,他是歷史上實實在在有的,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了。

四、佛教講,一個人的幸與不幸,都是自己造「業」的結果。請問大師,業到底是什麼?如何讓凡事講究證據的西方人士相信,人生真的有業報的存在呢?
答:「業」,梵語 karma,音譯作「羯磨」,是指「行為」、「行動」或「造作」的意思。也就是指行為、意志等身心的活動。

社會上,由於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經營運作,世間才得以運轉不息;人類,因為身、口、意三業造作各種善惡行為,所以生死輪迴不已。佛法將此主宰輪迴的動力,稱之為「業」,而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者。

由身口意所造的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造善、惡之業,必定招感相應的苦樂果報,可以決定人生的成敗禍福。也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種道理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並且深植在一般人的心裏,即使是篤信基督教的蔣宋美齡都曾說過:「自己的行為,決定未來的一切」,這就是業力思想。所以,業的真正意思就是:「自己的行為自己負責。」

業,維繫了吾人三世的生命,因為有「業」這條生命線,三世的生命才能永恒不失,甚至好與不好,在無限的時空裏迴圈不息,牽連不斷,於是產生了三世因果的「輪迴」說,而這個輪迴的主宰者,便是我們所造的業力。

「業」有驅使造作的力量,故稱「業力」。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行為生力量,力量又生行為,輾轉相生,就形成了迴圈式的業力推動圈。而這些善惡業平時就像種子般埋藏在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中,一旦種子遇緣,便起現行,起了現行,自然果報分明。

根據佛經說,因惡業而受罪者,稱為罪業,罪業報生三惡趣;因善業而得福者,稱為福業,福業報生人天。這就好像一個人犯了重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做了善事功德,就會獲得善名美譽,即使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有「不願生,強迫生;不願死,強迫死」的力量。不但到人間來受生是行為業力的影響,就是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即使不想死,也由不得自己。

由於吾人一生的果報,完全由業來引導,此即所謂的「引業」,它具有強烈的作用力,能牽引吾人生於人、天、鬼、畜各道。甚至雖然同在人道裏,又有貧、富、貴、賤、美、醜、強、弱、苦、樂差別的果報,此即「滿業」牽引的結果。

滿業是次要的,例如同樣是人,可是長相不同;引業是重要的,例如應該投胎為人或是畜生,他強烈的牽引你非來不可。引業的果報叫「總報」,滿業的果報叫「別報」,例如:畫師先以一顏色圖繪其形狀,此為引業的總報;然後再填以眾多色彩,此為滿業的別報。據《俱舍論》雲:「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引業乃以一業引起一生;滿業則以眾業引起種種的果報使其圓滿。

此外,眾生由於共通的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受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界,這是依報的業,稱為「共業」。共業又分「共中共」的業、「共中不共」的業。譬如山河日月、風霜雨露,人人同沾共沐,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又如一車的人同遭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相對於「共業」,又有「不共業」,也就是個人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的五根等正報的業。不共業也有「不共中的共業」和「不共中的不共業」。譬如同一家人,不免憂戚與共,禍福同享,彼此有共業的關係,這就是不共中的共業。相反的,兩個陌生人,對於彼此的喜怒哀樂,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說的就是佛教所謂的「定業不可轉」。也就是說,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其受果、受時俱定,任憑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這就叫做「定業」。反之,善、惡之業所招感的果報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不受報,就叫做「不定業」。

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裏,又分業為「表業」和「無表業」,認為身業和語業中,能表現在外,並示予他人的,稱為表業;無法示予他人的,稱無表業。大乘佛教則認為意業于內心有其表示,所以也是表業。但是即使是「無表業」,還是有行為的余勢,仍有其作用力。

剛才問到:「如何證明有因果業報的存在?」業,雖然是精神、肉體的感應現象,其實也是能用眼睛看,或用心感受的具體行為。例如從因果來講,有了因,一定會有果,果報就是業力;因成為果,果報現前,不就看到了嗎?

一粒皮球,使力一拍,它就跳得高;拍的力量小,它就跳得低。蹺蹺板,一頭使力大,另一頭就蹺得高;使的力輕,蹺的就低。世間凡所有物,只要你使力刺激,他就有反應,這就是業力。所以業力很合乎科學的定律與原理。

其實,世間上看不到的東西可多了。我愛你,「愛」在哪?看不到,但愛是不得了的力量,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再如電,把電線剝開,電在哪?也是看不到,但你用手一碰,就能感受得到。甚至,插頭一插,電燈就亮,你能說沒有電嗎?

因此,剛才問到西方人講究科學,凡事要能驗證,要能看得到才肯相信,對於因果報應,因為看不到,因此不願相信。其實業力不是信與不信的問題,西方人沒有業力觀念,但還是脫離不了因果業報的定律。業力論是世界上顛撲不破的真理,不管好或不好、幸與不幸,生命的關聯,生命的好壞,都與業力有關。

業是很複雜的東西,在善業裏,有的人雖然做善事,但是他有某種企圖,有自私、貪心,這種不清凈的善業,也有惡的成分。在惡業裏,有時他是為了替天行道,為了行俠仗義救人,當中也有善緣的存在,所以業是很複雜的,不是一般人所能了悟。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正見善惡業力,如此才能謹言慎行,才能免受惡報。

五、佛教講「諸行無常」,世間萬法既是無常,必然不是常住不變,為什麼唯獨業力卻又能三世相續,輪迴不已呢?請大師開示。
答:有一則寓言說:一隻毒蠍想要過河,就央請烏龜幫個忙,載牠一程。烏龜怕毒蠍;毒蠍說:「你放心,你背著我,萬一我螫你,你死了,我又豈能獨生?」烏龜覺得有理,於是好心地背著毒蠍過河。遊到河的中央,毒蠍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螫,烏龜責怪毒蠍背信忘義,毒蠍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我並不想傷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習,實在真是對不起啦!」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改」。佛教裏有一位牛司尊者,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的呶來呶去,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反芻慣了,習氣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雖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聽到音樂,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此皆因為余習未斷之故。

談到習氣,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旦變成根深柢固的習氣,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如勤勞、誠信、謙遜、有禮、忍辱等,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廣結善緣,化險為夷,得貴人助。相對的,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並且累劫遺害不盡。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則必定人緣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不久便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其他如好吃懶做、阿諛奉承、欺騙違信等,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

煩惱余習,不但影響我們的一生,甚至和業力一樣,影響及于來生後世。因此佛陀曾經將「業」比喻為「如種」、「如習」,說明為什麼在無常的定律下,業力卻能三世相續,輪迴不已。

所謂「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後黃豆雖然凋謝、枯萎了,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所謂「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裏仍留有香水味在。透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業有如念珠的線,線把念珠一顆一顆貫穿起來,不會散失;業維繫著我們三世的生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生世世,永無休止的在六道裏輪迴不已。所以,雖然我們的色身有生滅,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茶杯,不小心把茶杯打壞了,無法復原,但是茶水流到桌子上,流到地毯裏,用抹布抹,用拖把拖,茶水在抹布、拖把、地毯裏,它不會減少。由於業如茶水,是會流轉再生的,所以說「業力不失,通于三世」。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殺了人,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後果,卻會嚴重的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致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透過種子說的成立,建立了三世輪迴與因果迴圈的道理,告訴我們行為業力(身、口、意三業)的留存,不論歷經多少劫,都不會喪失其「生果」作用。此即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眾生在生死海裏流轉,生命不斷,就是靠「業」。業力,有「潤生」及「發芽」兩種力量。譬如我們所播的種子,還要予以澆水、施肥才能生長,而「業力」就是生命的水分及肥料。所以,有了業力,生命才能繼續存在。

業,有善有惡,善惡果報,均由自己承擔,並非有神仙、上帝可以賞賜福禍,也沒有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因此,只要我們要能夠確實體認:業是自己創造,不由神力;業是機會均等,絕無特殊;業是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如此則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開創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六、剛才說,人才是主宰自己的主人,但有的人雖然有心改變現狀,但因為意志薄弱,無法堅持,這時可以求助神明來改變命運嗎?
答:一個人有心向上、向善、向好,總是善的因果,這時如果有求於朋友助他一臂之力,只要是好的朋友、有力量的朋友,都會不吝伸出援手。反之,即使親如父子,如果兒女所做非法,素行不良,為非作歹,卻不斷向父母需索無度,明理的父母也不會滿足他,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同樣的,我們求助於神明的保祐,如果你如法而求,不做違背因果之想,就等於官員,不是用賄賂,不是私相授受,不是私自圖利他人,不是假公濟私,那麼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情況下,都能獲得一些助緣。

不過,佛教是一個講究因果的宗教,所謂因果,就是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相對的,你想怎麼收穫,就必須先怎麼栽種。所以一個人只要自己培養的福德因緣具足,即使沒有神明幫助,只要緣分一到,什麼都能如願;如果沒有福德因緣,即使向神明求助,不用說神明不能私自以他的權力來決定一切,即使他有神通威力,如果不依法行事,也不稱之為神明。

平時我們看到一些人對神明有所祈求時,總是備辦三牲四果到廟裏拜拜,或是承諾裝金塑像;人間的貪污賄賂,都于理不合,何況人與神道交往,更該要以道德、信仰、慈悲來廣結善緣,才能得道多助。

在佛教裏,一般人總以為佛陀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其實,佛不度無緣之人,佛陀也有無奈的時候。

有一個壞人名叫乾達多,一生作惡多端,唯一做過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時候,看到一隻蜘蛛,本來一腳就要踏到蜘蛛的身上,可是心念一轉:這一腳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於當下生起一念的善心,趕緊收起將要跨出的一腳,於是救了蜘蛛一命。

後來乾達多死後墮入地獄,蜘蛛有心想要報恩,佛陀也想滿蜘蛛的願,於是把蜘蛛絲一直垂放到地獄裏去救乾達多。地獄裏受苦的眾生一見到蜘蛛絲,也都爭先恐後地蜂涌過來攀住它,想要離開地獄。這時,乾達多瞋心一起,用手狠狠的推開眾生說道:「走開!這是我的蜘蛛絲,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們走開!走開!」

由於乾達多的猛然用力,蜘蛛絲斷了,乾達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獄裏面去。佛陀這時十分感慨的說道:「由於眾生自私、瞋恨,一點利益都不肯給人,對人不夠慈悲,不與人結緣,縱使我有心想救他們,也是無可奈何啊!」

所以,佛教認為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力量都不能主宰我們的命運,即使天神,也無法操縱我們的命運,我們才是決定自己命運的主人,我們是創造自己命運的天才。神明沒有能力把我們變成聖賢,上天也不能使我們成為販夫走卒,成聖希賢都要靠自己去完成,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只要我們精進不懈,慧命的顯發是可期的。

因此,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創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依賴、寄託在別人身上。一個人的一生,並不是靠父母師長的愛護,就能立身處世,必須有自己的能量,才能成功立業,別人只是助緣,自己才是主因。所謂「天助自助者」,自己不去勤奮努力,卻一味地祈求神只賜予,這是「緣木求魚」。就如同種田的人,自己不去開墾、耕耘、鋤草、施肥、引水灌溉等,如此即使向神明磕破了頭,也不會有金黃飽滿的稻穗可以收穫。

總之,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能主宰自己命運。所謂「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我們向神明求助,只是增加希望和力量,但終究要自己努力,神明不能給你財富。神明不是我們的經紀人,也不是我們的會計師;聘請一個經紀人、會計師,也要有利潤給他,簡單的幾根香蕉、幾粒蘋果,就能要求神明賜給富貴、發財、平安,這是不可能的。再說,我們求神明,這是建立在貪念上,所求本身就不合法;沒有善因,哪能有善果呢?求神明,應該求其加被,讓自己有智慧、慈悲、勇氣、忍耐,讓自己從信仰中產生力量與智慧,如此才能究竟解決問題。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转载)

讓護士告訴你:臨終病人最後悔的五件事情
最近有一篇文章在Facebook、twitter上頻頻被轉,Nurse reveals the top 5 regrets people make on their deathbed,它的原文是一名叫 Bronnie Ware的護士寫的。

Bronnie Ware專門照顧那些臨終病人,所以有機會聽到很多人臨終前說出他們一生裡最後悔的事。她作了一個概括,有 5件事是大多數人最後悔的。

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人轉載它?也許,因為這是一種你永遠無法提前經歷的事吧。你不會時常面對別人的死亡,你更不怎麼時常有機會聽到,一個臨終前的人告訴你,他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而即便你聽到,你又會覺得自己來日方長。我們似乎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也許,只有我們自己的生命到了盡頭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究竟錯過了什麼,最後悔什麼。

1. 我希望當初我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希望我過的生活。
這是所有後悔的事中最常聽到的。心理學上有個理論,較之那些我們做過的事,人們後悔的往往是那些沒做的事。所以,當人們在生命盡頭往回看時,往往會發現有好多夢想應該實現,卻沒有實現。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工作、你的感情、你的伴侶,其實,我們多少人過著的是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又可能,一直以來,你把別人希望你過的生活,當作是你想要的生活。當你疾病纏身時,才發現其實自己應該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顧慮追求你要的生活,似乎已經晚了一點。

2. 我希望當初我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Ware說這是她照顧過的每一個男病人會說的話。因為工作,他們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這是他們最深的後悔與愧疚。其實,對於現在的職業女性來說,這也將成為一個問題。如果把你的生活變簡單些,你也許會發現自己在做很多,你以為你需要做,其實不需要你做的事。騰出那些事占的空間,可能你會過得開心一點。

3. 我希望當初我能有勇氣表達我的感受。
太多的人壓抑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只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與別人產生矛盾。漸漸他們就成了中庸之輩,無法成為他們可以成為的自己。其實,有很多疾病與長期壓抑憤怒與消極情緒有關。也許當你直言不諱,你會得罪某些人。但可能從此以後,因為你的中肯,你們不打不相識;又或者翻臉,正好讓你擺脫這種需要你壓抑自己感受,才能維持的累人關系。不管哪一種結果,你都是贏家,不是嗎?不過,當然直言不諱還是有底線的。

4. 我希望當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聯系。
老朋友的好,我們總要到自己有事了的時候才會想到。多少人,因為自己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朋友、忽略了曾經閃亮的友情。很多人臨終前。終於放下錢、放下權,卻放不下心中的情感與牽掛。朋友也好,愛人也罷,其實。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們才是我們最深的惦念。

5. 我希望當初我能讓自己活過開心點。
也許有點出乎意料,但這一條也在前5之中。很多人直到生命的最後才發現,「快樂是選擇」。他們在自己既定習慣和生活方式中太久了,習慣了掩飾,習慣了偽裝,習慣了在人前堆起笑臉。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歌,「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給的保護色」。他們以為是生活讓他們不快樂,其實是他們自己讓自己不快樂了。

只有臨終的時候才會發現,別人怎麼看你又有什麼關係呢?傻也好,怪也罷,能有真心的笑,比什麼都值得。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凡人佛陀



转载

書籍摘要
. 書名 : 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 . 原名 : BUDDHA A Story Of Enlightenment
. 作者 : 喬普拉 Deepak Chopra . 譯者 : 蔡心語
. 出版社 : 貓頭鷹 . 介紹 : 貓頭鷹知識網、博客來、金石堂
. 類別 : 宗教哲學類書籍
. 語言 : 繁體中文
. ISBN : 9789866651823
. 規格 : 平裝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頁數 : 288頁
. 定價 : 299元

. 出版日期 : 2009年09月08日

作者簡介
喬普拉(Deepak Chopra)
暢銷書作家,也是全球著名的精神教育家。
他曾於塔夫特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書,也是「喬普拉福祉中心」的創辦人。
其著作有《不老的身心》、《心想是成》、《福至心靈》和《瑜珈七日修心法》等書。

讀後心得

身處信息爆炸時代,大家再不必付出唐三藏西天取經般的艱辛
只需安坐於電腦前,便可輕易瀏覽到海量的佛學類資訊
可這些訊息大多都是以宗教的眼光來作闡述,同時也缺乏系統性的整理
而在「凡人佛陀」這本書裡,作者則是將後人加諸的光環剝離
以一種較為寫實的筆法,詳細描述出「凡人」佛陀傳奇的一生!
書中沒有移山倒海的大神通,也沒有滿天神佛亂飛的場景
祇有一介凡軀的「佛陀」與憐憫貧苦百姓、割捨過往的大毅力和無上的慈悲心
雖然因此少了份佛性與神秘,卻能給予讀者更加真實的感受
神佛不再如宗教典籍上記載的這般虛無縹緲,而是如你我一般有血有肉、有感情
同時也從故事中體現出「佛陀」於平凡中的偉大之處!

您想了解:「本應享盡榮華富貴的王子「悉達多·喬答摩」,為何甘為貧苦百姓捨棄一切
您想了解:「為尋求答案而苦修多年的悉達多,又是如何於菩提樹下立地成就正覺
您想了解:「而「佛陀」又是如何以言傳身教的方式,開悟世人以脫離世俗的苦難」嗎?!
那就快去購買一本「凡人佛陀」來仔細研讀一番,相信必能帶給您更加深刻滴感受喔~~

相關知識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裏,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大分別,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有分別,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東亞、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

上述資料引用自:「維基百科編者 (2009). 佛教. Wikipedia, . Retrieved 13:06, 8月 28, 2009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6%95%99&oldid=10967837.」


備  註

1. 文章中的部份內容,引用自「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一書
2. 企鵝在網路上搜尋到一篇圖文並茂的「佛陀畫傳」,非常值得一觀喔~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古达佛教会圆满举办青少年欢乐营(18&19/06/2011)

考考学员的应对、合作、团队精神
这条绳子把我们绑在一起两天了! 学员们专心听罗蕴芬老师授课
是我的父亲节豆沙包,待会儿蒸熟后带回家........

大家一起学习制作“父亲节豆沙包”
豆沙包制作过程其乐无穷


古達佛教會青少年團/成功舉辦青少歡樂營

古達佛教會青少年團初中組毅然扛起辦營的責任,於本月十八日及十九日,在會所成功舉辦兩天一夜的青少年歡樂營。 此項歡樂營的主題為"有情有愛,自由自在",一共獲得卅五名中學生參加,反應不俗。 籌委會主席為鄭宇弘同學,其他的主要策劃人為林子傑、黃琰祥、馮貴霖、黃寶玄、羅美珊、張寶安與趙雪倪等人。彼等都異口同聲說非常享受這一次辦營的挑戰。大家都帶著一棵包容的心來學習,去實踐聖嚴法師的4它;接受它、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大家都以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困境,希望下一次會辦得更完美。 此項歡樂營的講師是擅長心靈輔導的羅蘊芬老師。在營中,老師向學員剖析別人眼中的 我,真正的我和我想成為的"我"。老師也以風趣輕鬆的方式向學員闡明"喜歡"和"愛"的不同點,帶領學員走出對"戀愛"的迷思。 古達佛教會主席沈碧琪居士感謝籌委會同人的努力和合作,希望大家本著普賢十大願的精神,一步一腳印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生活中。

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古达佛教会第九届理事会及第三届少年团就职典礼(17/5/2011)


监誓人沙巴与纳闽联邦直辖区佛教基金会秘书长兼古达佛教会创会主席黄维崇居士致词:

今天是2011年5月17日,农历辛卯年4月15日~佛历2555年卫塞节也称佛陀日,佛陀日是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及涅槃的神圣日子。各 位任重道远的理事们,你们在今天这么殊胜的日子里宣誓为古达佛教会的理事会成员,是你们修来的福报,你们要好好珍惜这个宝贵的奉献机会,与主席配合完成两 年的任务,才不会辜负大家对你们的期望。

十六年前,也就是1995年3月14日古达佛教会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成立,同年的5月14日卫塞 节,古达佛教会第一届理事会在时任沙巴州社会服务部长拿督江汉明律师面前监誓就职。16年后的卫塞节,后学受邀监誓佛教会第九届理事会及第三届少年团就职 仪式,除了荣幸也感慨万分。高兴的是看到佛教会茁壮的成长,而感慨的是岁月如流水。

当年佛教会的发起人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 乐”的愿力成立了佛教会。历届理事多年来任怨任劳,无言的付出和承担,这种无我利他利益众生的精神将永远长存在本地佛教历史里。

虽然佛教有 不同的宗派和法门,然而,一路以来古达佛教会并没有标榜属于任何门派或传承,古达佛教会是一个没有南北藏传或大小乘佛教区分的佛教道场,在这里大家只以一 个佛教徒的身份,一颗单纯的心来肩扛如来家业。最大的修行成就者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就是那么简单。

一个佛教团体基本上要做的有以下三件 事,第一,要弘法,发扬正信的佛教,第二,要办教育,以培育健全的人格和思想,第三,要做服务大众的事业,本着佛陀慈悲为怀的济世精神,不区分种族、宗教 及政治背景关怀社会。

今年全国的卫塞节的主题为:“躬行慈爱德行、促进家国和谐”,其意是透过个人的慈爱与品德修持,促进家庭和国家的安宁 与和谐。希望大家遵循佛陀的教诲,并时时以三宝为依归,以塑造一个充满智慧、慈悲与感恩的社会。

最后,再次的感谢大会邀请后学担任本届理事 会和少年团就职典礼的监誓人。后学将继续尽力协助古达佛教会成长下去。就以以上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衷心祝愿大家卫塞节快乐,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2011年5月13日星期五

2555卫塞节古达佛教会社会关怀、爱心布施活动(14/05/2011)



慈悲心的自然流露是最大的修行成就


“卫塞节快乐!”古达佛教会全体同人 合十
古达佛教会主席沈碧琪代表佛教会赠送布施品予乐龄人士 古达佛教会副主席陈凤莹及妇女组主任巫瑞霞代表佛教会


赠送布施品予乐龄人士
为了配合三期同一庆的卫塞庆典,古达佛教会特于5月14日(星期六)早上八时在古达中央巴刹手工艺品中心派送日常食用品予80名乐龄人士。此项活动是在古达福利局助理福利官江丽媚安排协助下圆满进行。这群乐龄人士从古达佛教会咨询委员黄维崇、主席沈碧琪、福利组主任谢桂慈等人手中领取此份卫塞节关怀礼物,这些日常食用品包括白米和麦片等物,受惠之乐龄人士对古达佛教会之关怀活动深表感激与赞扬。
古达佛教会主席沈碧琪透露今年全国的卫塞节主题为:“躬行慈爱德行、促进家国和谐”。沈主席也吁请各界人士踊跃出席于5月17日(星期二)早上9时至下午1时,在古达佛教会会所举行的佛历2555/2011年佛陀日庆典,同时,古达佛教会第九届理事会与第三届青少年团将在沙巴与纳闽联邦直辖区佛教基金会秘书长兼古达佛教会创会主席及咨询委员黄维崇监誓下宣誓就职。
沈主席说,古达佛教会佛陀日庆典的节目包括了佛前供香、花、水果及浴佛法会。此外,当天出席的儿童皆可即场报名参加填色比赛,敬请儿童们携带颜料前往参加,每位到场的儿童也将获得赠送卫塞节礼物,欢迎各界人士届时踊跃出席观礼。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沈主席也说,本着佛陀的慈悲为怀精神,古达佛教会也将于5月17日下午2时至5时在古达政府医院血库举办慈悲捐血运动,欢迎各界人士届时热烈支持此项捐血运动。据悉, 古达政府医院一向非常缺乏血液,尤其是一群需要血液来维持生命的地中海贫血症儿童正等着大家的援助。因此,古达佛教会特于佛陀日与院方安排进行此项意义重大的活动,凡参与捐血者将获得主办当局的交通津贴及礼物以表赞扬。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古达佛教会电脑班

古达佛教会理事及青少年参加由Ministry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举办的电脑课程。(22/4/2011)

趁着4月22日公共假期,古达佛教会理事及青少年总共30人在Inicorn Cafe参加由沙巴州人力资源发展与资讯工业部(Ministry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举办、Advanced Business Systems Consultants Sdn. Bhd.协办的电脑课程。
此项课程从早上8时至傍晚5时,由蔡国民老师主讲,课程内容为powerpoint投影设计,教导学员们如何制作电脑投影。
此次课程除了古达佛教会正副主席沈碧琪、陈凤莹,还有其咨询委员黄维崇及其他理事的全程参与,大家都获益不浅;也渴望日后还有机会参加电脑课程。
古达佛教会主席沈碧琪居士感谢州政府的赞助,也感恩蔡国民老师拨冗悉心地教导。她希望学员们在以后所办的大小活动如生活营等,能善于应用所学的技能,提升弘扬佛法的科技应用,奉献自己、服务他人。